第26章 第一次议和(1 / 1)

半滴火 / 著

第五小说网 https://www.di05.cc,最快更新 新史记—中国大航海时代最新章节!

第26章 第一次议和

在海澄保卫战后,清政府发现郑军还很顽强,要用军事手段要消灭,并不容易,所以便将金砺召回,重启招抚之议。清政府之所以想同郑成功议和,乃是因为李定国在南方屡屡发动进攻,令清廷十分头疼。

清廷本来想通过软硬兼施的手段逼迫郑成功就范,但是海澄战役的失利,军事施压不成,使清政府又一次启用郑芝龙作为与郑成功谈判的王牌。俗话说\"知子莫若父”,而对郑芝龙来说,自己的儿子就像一个谜似的,他自己也琢磨不透郑成功的想法,况且今非昔比,郑成功已经是东南抗清的领袖,而他郑芝龙不过是清廷的一个失去自由的木偶。其实郑成功的性格,与郑芝龙的年轻时代颇为相近,桀骜不驯,都是一代枭雄,只是郑芝龙这位当代叱咤风云的蛟龙,如今却成一条落水狗,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堂堂英雄不做,偏要做人家的奴才。

郑芝龙在写给郑成功的信中,称清廷准备以土地换和平,准备派遣二位官员前来,授予郑成功\"海澄公\"的印敕,并腾出泉州一府之地,安插郑成功的军队。李德与周继武说,这事已经得到清浙闽总督的担保与确认,如果郑成功同意谈判,清廷将派出正式的代表。同时清政府还准备授予郑芝龙同安伯,郑鸿逵为奉化伯,郑芝豹为左都督。

郑成功决定将计就计,他说:“清朝亦欲绐我乎?将计就计,权借粮饷,以裕兵食也。”准备以同清廷谈判为借口,大力扩充自己的实力,郑成功将以自己高超莫测的政治手腕,将这次谈判的主动权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于是他给父亲郑芝龙写了一封回信,这封信既是写给郑芝龙,也是写给清政府看的,因为当时郑芝龙的信件,无一不经过清政府之手。在信的开头,郑成功写道:“违侍膝下,八年於兹矣。但吾父既不以儿为子,儿亦不敢以子自居。坐是问候阔绝,即一字亦不相通。总由时势殊异,以致骨肉悬隔。”这个开头写得很有意思,中国古代的观念,父为子纲,这是不可逾越的纲常,但郑成功居然说你不把我当儿子,我也不敢当你是老子,为什么郑成功会这么说呢?这是他深谋远虑的表现,把父子关系说得越疏远,就使清政府越难予通过郑芝龙来要胁他,同时也是间接保护父亲的安全。其实郑成功背负压力之沉重,殆非常人所能想象,但越是如此,越要举重若轻,越不能让对手窥视到自己的弱点,这既是郑成功的智慧所在,也是他极强自控力的表现。

所以郑成功接下来笔锋一改写道:“盖自古大义灭亲,从治命不从乱命,儿初识字,辄服《春秋》之义。自丙戌冬父驾入京时,儿既筹之熟,而行之决矣。”什么是春秋之义,就是\"尊王攘夷\"的大义,满清是夷,这个是要攘的,而且春秋大义中还有复仇的大义,所谓\"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郑成功自小便拜崇程婴、伍子胥这些有仇必报的英雄好汉,亡国之仇,亡母之仇,可不报乎?

紧接着,郑成功继续说道,虽然父亲大人传清廷加官进爵的承诺,要儿子移忠作孝,但是清廷失信于父在前,儿子又怎么敢凭父亲的一面之辞,而相信清廷的话呢?当初博洛贝勒入福建时,不是卑辞巧语,迎请父亲,甚至答应授予闽粤总督之衔,结果呢?只不过是一骗再骗,不要说封王封爵,就是想回故里一趟也不可得了,清廷的话难道还可相信吗?父亲在本朝时,那可是堂堂的平国公,投了清朝,岂不是两手空空。父亲算是最早归降清廷的人了,尚且得到如此待遇,更不用说儿子我是最晚归降的。在己丑年,蹂躏我疆土,杀我士民,掳辱我妇女,掠我九十多万两黄金,数百镒珠宝,数十万斛米粟,其余将士的财帛,百姓的谷钱,被掠走的,哪里数得清。我将士痛念国耻家亡,怒发指冠,义愤填膺,所以便有漳州、泉州的战争,杨名高屡败,陈锦授首。不仅如此,日本、柬埔寨等夷国,也纷纷出兵相助,夷国都晓得要行春秋大义。

郑成功又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沿海的地方,是我固有的地盘,东西洋贸易所得的饷款,足以令我自生自殖,进可战退可守,绰绰有余,可坐享地利,何必反受制于人呢?闽粤沿海离京师数千里之遥,清军若远道而来,路途阻远,人马疲敝,水土不合,死亡殆尽,若兵少便难守,兵多则粮食不支,兵食不支则地必不可守,虚耗钱粮来争这块必不可守之地,那么只是有害而无利。要是当时清廷能让父亲坐镇闽粤,则四境安宁,朝廷不仅可不劳一兵一矢,一钱一粮,而且闽粤还有剩余的粮饷可押解入京呢,这样朝廷坐享其利,百姓受福,这是有利无害的选择。清政府不能效法明政府对我家的信任,反而劳师远图,年年耗费大量无益的兵饷,现在又以虚衔相引诱,以前骗了父亲,现在转而来骗儿子,不是儿不信父亲所言,实在是有难以信任清廷的理由。写到这里,郑成功还没露出半点与清廷妥协的语气,但最后,他突然提出一点要求:如果清廷以浙、闽、粤三省相送,那么三省沿海可保无虞,这样清朝没有南顾之忧,这对清朝来说,实在是太幸运了,且可坐享其利,这岂不是要远远强于劳师远征吗?时下我的军队有数十万,这些军队很难遣散,就算遣散了也会落草为寇,地方不得安宁,数十万的军队,每日的耗费动辄上万,如果清廷不能提供三省之地,那么和谈就是个骗局,父亲既误于前,儿岂会误于后呢?

最后,郑成功写道:“儿在本明,亦既赐姓矣,称藩矣,人臣之位已极,岂复有加者乎?况儿功名之念素淡,若复作冯妇,更非本心,此可为智者道耳。不然,悬乌有之空名,蒙已然之实祸,而人心思奋,江南亦难久安也。”

郑成功这封信,可看出他政治经验的老练之处,全信含糊其辞,既象是要与清廷谈判,却又没有明确说要谈判,同时又带着对清廷不信任兼威胁的口气,在外交策略上完全居于主动。他没有明确说要谈判,这是因为他如果说接受谈判,便居于被动,居于下风矣,但他却又巧妙地传达给清廷一个信息:如果清廷愿意将浙江、福建、广东三省拱手让出,他还是可以考虑谈判的。这真是狮子大开口,既给清廷施加压力,又不让谈判之门完全关闭,为什么呢?因为郑成功在经过漳州战役的失利与海澄血战后,兵力损失不少,漳州的四座县城也被清军重新夺走,他还是需要时间来恢复元气。

其实郑成功也明白,要清廷让出三省之地,这个谈判就根本谈不了,如果这样,他的计划就会落空,所以他召来差使李德,口头嘱咐他三点,把条件降低了一些:第一,清廷所答应的一府之地太小,最少也要四府,而且还要管辖三省的沿海,这比起在父亲信中所说的三省之地的要求降低了不少,主要是考虑到清政府所以承受的底限;第二,根据朝廷的体例,“海澄公\"的爵位所相对应的兵职只是总兵官,比提督官位还要低,要只授个总兵,不干。第三,清廷既要招抚,又派金砺统兵南下,没有诚意。

李德带着郑成功的书信与口讯赴京去了。此时福建方面也搞不清朝廷的意思,又不敢擅自发动对郑军的进攻,郑成功乘机派出军队到漳州、泉州各地征收粮饷,这种大张声势的征饷并没有受到清军的阻挠,闰八月,郑军便在晋江南部征收二十万的饷银,九月,又在云霄县征五万石的大米。

和谈还没开始,郑军便嚣张地四出征粮饷,这令清浙闽总督刘清泰十分头疼,便给郑成功写了一封信:

“今令尊公以身依日月之傍,令祖母年逼桑榆之景,更思海上有事以来,冒费者何地之金钱?涂炭者何方之膏血?足下英雄之姿,忠孝之性,岂甘一时之倔强,而冒青史之讥,咫尺之飘摇,而酿赤族之祸也哉?如惧投戈为孤注,何妨联其子弟以归?倘疑赴阙为畏途,何妨请命于桑土而守?不佞以平生忠朴,久见谅于圣明,皆能为足下一一剖心以呼吁者。倘有言之不应,不但非男子,且无以质鬼神。”

大意是说,你父亲现身处皇帝之旁,祖母又年事已高,自海上用兵以来,生灵涂炭,你如要一味逞强,就不怕被青史所讥讽,就不怕遭灭族之祸吗?可以不缴械,不赴京,我在皇帝那儿为你说好话,如果言而无信,我就不算男子汉。

刘清泰是辽阳人,很早就归附皇太极,隶属汉军正红旗,所以他说在皇帝那儿有说话权。

此外,刘清泰还写了一封信给郑鸿逵,郑鸿逵是郑军的元老,如果他归顺朝廷,那么对郑成功肯定会有影响。

在信中,刘清泰先猛夸了郑鸿逵几句:“足下以韬略起家,廉勇报国;素振海甸之威,久著楼船之誉。”“丈夫功名事业,如足下者,亦可为不负生平矣。”然后便以挽惜郑成功的口气说:“不意令侄即昧进止,又涉夸浮。”“足下身经军旅之艰,目极兴亡之变,如此大事,必仗老成。”所以他建议郑鸿逵:“不若于今中摇摇未定时,或力挽以同归,或独先以就议。”劝郑鸿逵先与清政府单方面议和。

对于刘清泰的劝降,郑鸿逵同样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他虽然并不隶属于郑成功,但是他对自己这位侄儿的做法是认同的,而他也不会选择长兄郑芝龙降清的作法,他在回信中写道:“第不佞病积沉疴,经年床篑,久见谅于当道。渔竿樵斧,尚弗克负荷,况轩冕之荣耶?”以体弱多病为借口,渔竿斧头都扛不动了,要那空衔干嘛呢?然后又为郑成功辩说道:“至于舍侄,壮年锐志,颇足有为,君父命重,罔敢不遵。第以数十万之众,仰给于一府,安顿不易,畔散堪忧。”几十万的军队,朝廷只开出一府之地,这实在不足于安顿将士,郑鸿逵又不失时机地责怪清政府:“以为新朝实开诚布公,而于推心置腹,似有未然”,清朝一方表面上开诚布公,但却不能推心置腹,不能让人相信。

从一开始,郑成功的目的便十分明确,所谓和谈,不过是将计就计的伎俩,目的在于\"权借粮饷,以裕兵食”。正当刘清泰苦心婆心地劝说郑成功与郑鸿逵时,郑军越发气焰嚣张,郑成功公然派军队到漳州西部的龙岩征收粮饷,以前郑成功的势力还从未进入到这个地区,现在扛着和谈这个护心牌,于十月到龙岩征饷二十万。

十一月,郑成功再派赫文兴、陈六御等人到惠安、仙游一带征饷三十万,有一部分山寨拒不交纳,郑成功亲自率人马讨平这些山寨。

在这一段时间里,清廷便一直在研究招抚郑成功的事宜。从李德带来的书信与口讯分析,清政府认为,郑成功不过是想多要些地盘罢了,只要郑成功有提出要求,这说明郑成功并没有完全拒绝接受招抚。

最后,清廷决定做出必要的让步,让郑成功的军队驻扎在漳州、潮州、惠州、泉州四府,并将四府的水陆寨游营兵饷拔给郑成功,海洋通商的船只,由郑成功负责稽察,收纳的税课,送布政司解部,同时授予郑成功\"靖海将军印”。

清政府估计,这个让步后的决定,与郑成功所提出来的条件相差不多了,应该郑成功可以接受抚招,因此在1654年初,派郑库纳、贾勒纳携带\"海澄公\"印前往福建。与此同时,郑芝龙也派李德带信返回厦门,将清朝方面的决定通知郑成功。

既然是演戏,就继续假戏假唱了。

郑成功随即派副中军常寿宁为正使,郑奇逢为副使,前往省府福州迎接清方特使。在临行前,郑成功嘱咐常寿宁,这次出使,不要言及议和的事情,在接待应对上,“只是礼节要做好看,不可失我朝体统,应抗应顺,因时酌行,不辱命可耳。”

二月一日,清廷特使到达福州,二月三日,郑成功的特使也抵达。清朝方面由按察司道黄澎负责接待,他与郑成功特使常寿宁商量会见时的礼节,黄澎说:“今日内院大人钦命天使,尔应行脚门参谒。”就是说郑方特使应该屈膝参拜清朝特使,常寿宁回答说:“今日俱两国命使,况挂印赐玉,我朝无屈膝之理,宾主抗礼足矣。”

常寿宁的意思,现在还没归降哩,必须要采用对等的礼节。结果黄澎将郑方的意思传达给特使郑库纳与贾勒纳,二位特使一听大怒,不肯依常寿宁的意见。黄澎只好又来找常寿宁商量说:“大人由京至本省,为尔藩主抚事而来,尔奉藩令,有主道焉,暂宜少屈。”

常寿宁听了怒道:“本省属之明朝,则我为主,若寄清朝,今日我等至此,耻为宾矣。且和事出自清朝,非我藩主求之也。二使欲先屈我,是无意于和,我等回归复命矣。”立场非常鲜明,要我屈膝行礼,门都没有,这不是个人的荣辱的问题,而是事关郑方的荣誉。

黄澎实在没法,只好再回去禀告两位清特使,称郑方使者既不肯屈膝,又不能强迫他们,他其实是无能为力,只好遣回两位郑方特使了。郑库纳与扎齐讷听了之后,觉得很没面子,气得直吹胡子。

常寿宁与郑奇逢没有见到清特使,回到厦门,向郑成功说了整件事的过程,郑成功听罢连说\"好”,并称赞常寿宁、郑奇逢有理有节,不辱使命。

虽然郑使撤回了,但清方特使仍然要完成朝廷的使命,要将\"海澄公\"与\"靖海将军\"印授予郑成功,所以过了数日后,清特使前往安平,准备在这里举行授印宣诏的仪式。

郑成功率奇兵镇、后冲镇、亲随营等兵马前往安平,驻扎于东山书院,与清方特使会晤。郑成功接受了清方的敕印,但是在宣诏事情上,双方陷入僵局之中。郑库纳要求郑成功剃发,以示归降,然后再宣读诏书,郑成功坚决不肯,结果两方相持不下,清廷的第一次招抚就这样不了了之。

郑库纳心里很是郁闷,这郑成功既收了大印,又不肯剃发,又宣读不了诏书,这件事到底是算完了呢,还是没完呢?郑成功在谈和过程中种种诡异之表现,着实令人琢磨不透,第二天,郑库纳准备离开安平,又向郑成功打探了一番,郑成功又说:“兵马繁多,非数省不足安插,和则高丽朝鲜有例在焉。”

清廷答应让出四府之地,郑成功故意又提高价码,且以朝鲜为例,要求有辖内的自主权,并且与朝鲜国民待遇一样,不必剃头。这件事,福建方面也不敢擅自作主,巡抚佟国器也不知怎么办才好,他在写给朝廷的奏稿中抱怨道:“有司莫知攸措,剿抚两无适从,将来事不可知。”

郑成功充分利用清使抵达的这段时间,派人前往福州、兴化、漳州、泉州一带征饷,郑军的原则是不进城,就驻扎于各府城、县城之外,向富户摊派银两,佟国器在奏稿中也说:“诏到之后,群贼索饷愈炽,兴、泉一带在在告急。”从去年八月清军试图与郑成功谈判,到此年二月清特使前来,半年的时间,郑军向各府征收的饷银共计达到四百余万。

四百万是什么概念呢?当时清廷答应让出四府之地安插郑军官兵,并将四府的水陆寨游营兵饷拔给郑军,这些兵饷也不过只有二十万。所以郑成功利用与清军谈判之机,所征收的饷银是清廷准备拔给郑军的二十倍。

相关阅读: 带着空间回东北,吃饱穿暖在六零末世:想做我女人,生娃三个起综武无限:小龙女玉蜂浆被我吸干绝世邪少:被四大圣女赖上侯府老祖宗摆烂后,儿孙全慌了万界土地爷系统在手我为枭雄逐出家族后,我将送它下深渊疯了!你一修仙大佬去摆渡后人仙尊明明超强却过分舔狗

相关推荐: 我在综武世界修仙,无敌于诸天想要老公,全凭争取疯了吧!校花母女是我的房客?说我是反派,污蔑竟然成真了!穿书七零:搬空小叔家随军到海岛说她虚荣要退婚,真退了他又哭了皇后断情绝爱,薄情帝王哭断肠七零:小软娇不哄不撩,军少你激动什么爱,过时不候娇娇深陷修罗场,疯批病娇撩不倒毁容沉塘后,特工王妃送全家火葬场!荒海求生:从小破船到航空母舰查出绝症当天,渣夫在给白月光过生日升一级法强翻倍,你管这叫召唤?八零奶包要躺平,把七个舅舅卷成首富神雕:过儿你不要这样重生后,我把渣男贱女锁一窝开局一美女,他灭了全宗门非酋在荒野求生游戏成为一方大佬重生1960:从深山打猎开始逆袭!诡异游戏:开局觉醒Bug级天赋被女总裁拉进家庭群,强迫我领证小炮灰被读心后,全京城都乱套了综漫:御主今天不在迦雅加达芙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1 第五小说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简体版 · 繁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