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第二次议和
由于郑成功拒绝剃发,清政府对之诡异莫测的态度十分困惑不解。在郑成功与清廷特使往来的这段时间,郑军除了大肆四处征粮饷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举动,就是兵入长江。虽然郑氏势力只偏居东南一隅,与满清所控制的辽阔土地相比,确实是少得可怜,但郑成功从来就是以一个强人的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他决不承认自己是个弱者,不仅在与清廷的谈判中,他牢牢掌握主动权,而且他还要以军事行动对清廷施压,同时显示自己的实力。关于兵入长江的情况,后文再说。
郑议和谈判陷入僵局时,清方浙闽官员都搞不清郑成功究竟心里在想什么,此人神秘莫测,令人感到恐怖不安,既然接受了\"海澄公\"与\"靖海将军\"之印,但却不剃发不接诏,现在倒底是算招安了呢?还是没招安呢?只好等待清廷的消息。
这下子郑成功更加有恃无恐,三月,他再分遣各提督、总镇,前往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各县摊派助饷,并且给浙闽总督刘清泰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以数十万之众,按甲待和,虽议可俟,而腹决不可枵。稍就各郡权宜措饷,以济兵粮,可也。”
议和之事可以等,可是这肚子要没饭吃可等不了,对不起,得先到各郡邑筹粮筹饷。对于郑成功的军队四处征收粮饷,刘清泰是暗暗叫苦,却也没法阻止。
不光如此,对于拒绝交纳饷粮的,郑成功还准备率兵进剿,郑军迅速在从泉州南安与福清一带的沿海地区驻屯军队。福建由于其复杂的地形,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地面积广阔,且沿海多港湾岛屿,所以并不容易治理,在海坛,这里民风甚悍,强人聚集,曾经多次截掠郑氏的海上商船,郑成功派人对这三处发出严厉的警告,但被置之不理。
郑成功这下火了,他派遣中提督甘辉、前锋镇赫文兴,左冲镇杨琦等从陆路进攻松下,他本人则亲率戎旗镇由水路抄进,松下那伙强人焉是郑军主力兵团的对手,很快被杀得丢盔卸甲,郑成功一把火把其老巢给烧了。
紧接着郑军移师攻打海坛,海坛的头目陈西宾率众顽抗,结果郑军只擂一通鼓,便击败这些负隅顽抗之徒,陈西宾自缚来降,郑成功宽恕了他,然后以周鹤芝的部队驻守在海坛岛。
在这段时间里,郑成功内部出现了一些问题。援剿前镇的指挥官黄大振被中提督甘辉逮捕,他被捕的原因有种种说法,有的说他是想献海坛岛向清军投降,有的则说他是因为在征饷过程中手段太残酷。黄大振被押解回到厦门岛,最后郑成功以赐死这种体面的方试处决了这位高级将领。
郑成功的手伸得很远,他甚至派前提督黄廷、前冲镇万礼率军进入到汀州府管辖下的永定征收粮饷,永定既不隶属于清廷答应划拔郑成功的泉漳潮惠四府,也非沿海地区,可是郑成功根本就不理会清政府,强行进入汀州地界。这下子可把汀州府的清军将领王进功气坏了,他提兵数千,准备以武力阻止郑军在永定的征饷。
自从和谈以来,郑军四处催饷,清军都躲在城中,郑军也不入城,倒也没发生什么冲突,但这次汀州的清军摆开打仗的架式,这战打不打呢?前提督黄廷不敢擅自做主,向郑成功请示该怎么办,郑成功告谕他,只有清军阻挠,立刻还击。郑军便不理会王进功的武力威胁,继续征收粮饷,结果在一个名为胡雷的地方,王进功的清军与黄廷的郑军终于大打出手,经过一番血战,郑军击溃了清军,斩获颇多。
清军溃败的消息一传出,各山寨哪敢不交饷银呀,只有一个白土寨拒绝缴纳,万礼率前冲镇击破山寨。
清廷也判断不出郑成功的真实意图,便又发了一道敕谕,看看郑成功的反应:
“朕惟闽海粤区,兵戎重寄,宜资勋胄,以靖封疆。尔乃我朝世袭同安侯郑芝龙之子,曩大兵下闽,郑芝龙首来归顺,……朕念父子大伦,兹孝天性,父既为功臣,子岂愿为仇敌?……兹封尔为海澄公,赐之敕印,镇守泉州等处地方,禄俸如例。闽境海寇,悉听便宜防剿;海洋船只,俱令管理稽察,收纳税课。所部官员,照旧管辖,以俟叙录,归顺人众,具数奏闻,以便安插。……尔服此宠嘉,受兹信任,务殚竭心力,以图报称。海滨宁谧,毋替朕命。”
这道敕谕,再次重申郑成功所部人员,由他自行管理,漳、泉、惠、潮四府以及沿海的船只贸易,均交由郑成功管辖。
可是郑成功一代豪雄,与清廷谈判不过虚以委蛇,哪里想真心归顺呢?春秋大义,尊义攘夷,百世犹可复仇,身披国恨家仇,不报枉作男儿矣。
郑成功一方面通过张名振在长江一带的频频出击,以表明强硬的立场,另一方面他又给清廷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很长,将重要部分摘录如下:
“……敕谕四府寨游营兵饷不过二十万,计算散给足养万人,而现在精兵数十万,……一旦瓦解,啸聚千万,祸不可测。……若以全闽委畀镇守,就此现在精兵分布周密,……则镇闽马步可别调,而兵有实用矣。……朝廷果推诚置腹……自惠、潮以至全闽,则野无弄兵矣。……寇东下则在交广,南上则在吴越,而舟山等处尤盗贼之咽喉,窃以为不扼舟山,海不可得而靖也。……故将平靖海氛,必用闽兵屯扎舟山,然后可以弹压海寇,而屯兵万先议饷,不得不就近支给温、台、宁、绍等处钱粮,以养扎舟山之兵。……倘以温、台、宁、绍、处五府委任屯扎,调度接应舟山,使寇无窃处,地方宁静,此又可以解苍生倒悬之苦,而抒朝廷南顾之忧也。”
在这封信中,郑成功再耍狡诈的手段,又一次狮子大开口,除了清廷所说的惠、潮、漳、泉四府外,又提出要福建全省,以及浙江的温州、台州、宁波、绍兴、处州五府之地,并且动不动就以\"祸不可测\"之词来威胁清廷。
鉴于郑成功反复无常,难以捉摸,浙闽总督刘清泰在奏折中称:“抚局之变,不可不防,则剿局之备,不可不早。”同时,都察院左都御史王永吉也称:“郑成功如实心就抚,但当解甲投戈,遵守国法,上报圣恩。其地方兵马机宜,悉听督抚调度,何得妄以闽粤为已任?又何得冀望朝廷委以保全浙海?气傲志高,心雄胆大,明明要挟。虽然归顺,实怀二心。以职愚见断之,将来为东南大患者,必郑成功也。”
说郑成功\"气傲志高,心雄胆大,明明要挟”,这可算说准了。郑成功的暧味态度,最深感不安的人是他的父亲郑芝龙,可以说,自从郑成芝降清以后,实际沦为清廷的囚徒,他的后半生的祸福,全系于郑成功身上,只要郑成功归附朝廷,那么他郑芝龙还是有机会东山再起的,如果郑、清和谈破裂,那么郑芝龙的希望也将因此而破灭,所以他说\"恨不能亲揪郑成功之头剃发”,这大约是由衷之言。
郑芝龙显然对自己的儿子了解还不够,他认为郑成功之所以不愿剃发,是因为部下阻挠的原因,所以他想了一个办法,打算派自己的次子郑渡与清使一同南下福建,郑渡与郑成功关系很好,如果让他去劝说郑成功,可能会有效果,倘若郑军部将阻挠归顺,那么郑渡将当场斩杀这些反对派。
这回清廷认可郑芝龙的建议,准备再遣使与郑成功交涉,但是对于郑成功的漫天要价与诡诈莫测,清廷也表现出强硬不退让的态度,顺治帝下了一道措辞颇为严厉的敕谕:“今据尔奏疏,虽受敕印,尚未剃头,冀望委畀全闽,又谬称用兵扎舟山,就近支给温、台、宁、绍等处钱粮,词语多乖,要求无厌。”最后给出最后通谍:“尔若怀疑犹豫,原无归顺之心,当明白陈说,顺逆两端,一言可决。今如遵照所颁敕印剃头归顺则已;如不归顺,尔其熟思审图,毋贻后悔。”
清廷决不允许郑成功的漫天要价,并且要他做出决断,如果要归顺,就要剃头,如果不归顺,切莫后悔莫及。
对郑成功的诡异莫测大惑不解的,不仅是清廷、郑芝龙,也包括永历政权。郑成功那种模棱两可的和谈态度,对任何一方都是一个压力,永历政权下的抗清力量,除了孙可望、李定国的原大西军外,便是郑成功的东南力量。郑成功的葫芦里卖什么药,永历君臣估计也是看得糊里糊涂。
确实,对于郑成功与清廷接触这件事上,身处不同位置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清廷把郑成功看作是一个想割据一方的军阀,而永历帝也突然觉得,郑成功的和谈究竟是想叛变呢?还是在暗示什么。虽然郑成功已经成长为南明两大抗清势力之一,但是他在南明小朝廷中的地位与他的实力并不匹配,他只是被封为漳国公,而他本人绝少使用这个封号,更多时候都自称\"招讨大将军”,对\"漳国公\"这个虚爵看得甚淡。
在永历帝被孙可望控制之后,大西军的几个首领都封王爵,孙可望为\"秦王”,李定国为\"西宁王”,这亲王是一字王,郡王是二字王,郑成功在南明的地位,比孙可望与李定国要低得多。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永历朝廷也不能毫无作为,永历帝派遣兵部万年英,决定册封郑成功为延平王。清廷给郑成功所开的条件是\"海澄公”,只是公爵,而永历帝则开出\"王爵”,以作为阻止郑成功投奔到清军阵营的筹码。
永历帝在所发的敕谕中写道:“克叙彝伦,首重君臣之义;有功世道,在严夷夏之防。盖天地之常经,实邦国这良翰。尔漳国公赐姓,忠猷恺掣,壮略沉勇。方闽浙之飞尘,痛长汀之鸣镝。登舟洒泣,联袍泽以同仇;啮臂盟心,谢辰昏于异域。而乃戈船浪泊,转战十年;蜡表兴元,间行万里。绝燕山之伪款,覆虎穴之名酋。作砥柱于东南,繁遗民之弁冕。弘勋有奕,苦节弥贞。惟移忠作孝,斯为大孝,盖忘家而许国,乃克承家。铭具金石之诚,式重河山之誓。是用锡以册封为延平王,其矢志股肱,砥修矛戟,丕建犁庭之业,永承胙土之庥,尚敬之哉。”
针对清廷所认为,郑成功降清是忠孝两全的作法,永历朝廷提出\"移忠作孝,忘家许国”,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大孝,并明确\"严夷夏之防”,满清入关的战争,已经成为一场民族征服的战争,这份敕谕同时称赞郑成功\"绝燕山之伪款,覆虎穴之名酋”,燕山指北京,即清廷,覆虎穴之名酋指陈锦、金砺等人均败在郑成功手下。册封郑成功为延平王,是为了力阻他归附清军阵营。
郑成功上了一封奏表,推掉了\"延平王\"的封号。
为什么郑成功要推掉这个王爵呢?这是个很难解答的问题,这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郑成功虽然\"绝燕山之伪款,覆虎穴之名酋”,但只是收复绝少的疆土,并没有震世之功勋,所以他不敢接受\"延平王\"的封号。另一种可能性,是郑成功不想以此被认为他与清廷的谈判是向永历朝廷伸手要权的一种要胁。
八月份,清廷派遣的第二批和谈特使叶成格、阿山与郑成功的弟弟郑渡及李德、周继武等人抵达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