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李渊占据长安城后,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新政权,笼络人心,倾尽府库的财物来赏赐有功之人,国家财政因此不足,右光禄大夫刘世龙献上一计,认为“如今义军有数万人,都在京城,柴草昂贵而布帛低廉;请求砍伐六街以及苑中的树木当作柴草,用来交换布帛,可以得到数十万匹。”
李渊听从了这个建议,暂时缓解了一点财政危机。
公元617年十二月初,长安城中的太极殿犹如一头沉默的巨兽,散发着庄严肃穆的气息。太极殿内,灯火通明,那跳跃的火苗似乎也在静静诉说着即将发生的重大之事。
即将成为大唐开国皇帝的唐王李渊携小隋恭帝杨侑,身着庄重的王袍,头戴冕旒,端坐在那高高在上的王座之上。他的面容看起来有些凝重,眼神中透着复杂的神情,既有对往昔的追忆,又有对未来局势的思考。
朝堂之下,文武百官按照品级依次排列,他们整齐划一,却都面色肃穆。大臣们深知今日之事意义非凡,都屏气凝神,不敢有丝毫懈怠。
唐王李渊站起身来,他扫视了一眼朝堂,然后用一种略带沉痛又充满崇敬的声音说道:“本王自起兵以来,心中一直铭记祖宗的恩德。朕之祖父襄公,往昔岁月,他在那乱世之中,可谓战功赫赫。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祖父率领家族儿郎,与各方敌军周旋。他英勇无畏,每一次战斗都身先士卒,那扬起的征尘仿佛还弥漫在本王的眼前。祖父之智谋,也让他在诸多困境中得以突围。他为了家族的兴盛,殚精竭虑,那一道道皱纹都是他为家族操劳的印记。本王今追谥祖父襄公为景王,愿他的英勇之名永远被朕之大唐所铭记。”
李渊说到此处,脑海中浮现出祖父李虎驰骋沙场的画面。祖父矫健的身姿,在马背上挥舞着长枪,身后是家族的旗帜飘扬。他心中默默想道:“祖父,您的恩德,孙儿我一直都不敢忘却,如今我以这追谥之礼,让您的荣光永留青史。这也是我给祖先的一个交代。”
李渊想到此,轻轻叹了口气,稍微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我的父亲仁公,他一生都充满着仁爱之心。他对我的养育教导之恩,如同繁星照亮了朕成长的道路。我年幼时,父亲总是耐心地给我讲述为人处世之道,教导我如何在这世间立足。他不只是本王的父亲,更是我的良师。在他治理地方之时,他轻徭薄赋,关心百姓疾苦。百姓们都对他爱戴有加,他的仁德如同涓涓细流,润泽着每一寸土地。如今,本王今追谥父亲仁公为元王。我希望父亲的大爱与大善能够永远庇佑国家的子民。”
李渊想起父亲的面容,心中满是温暖与感激。父亲那一脸温和的笑容,还有那充满智慧的眼神,都深深地印刻在他的心中。“父亲,您一生积善积德,儿子如今做了这些,也算是不辜负您的心血。”李渊在心中默默地对父亲说道。
“而本王的亡妻窦氏……”李渊的声音变得更加低沉,眼神中也闪过一丝哀伤。他沉默了片刻,仿佛在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她与本王相伴多年,她就像我身边的一朵温柔之花。她总是在本王为政务烦恼时给予我安慰,在本王面临抉择时,她也以她的聪慧给我提出建议。可惜,她早早离我而去。本王今追谥她为穆妃,她的贤良淑德将永远被世人铭记。”
李渊的脑海中浮现出窦氏温柔的笑容和她在府中忙碌的身影。他心中一阵刺痛,他知道窦氏的离去是他的巨大损失,但他也希望窦氏能在地下安息,她的美好的品质将永远被后人传颂。
李渊追谥命令刚一结束,台下百官整齐跪拜,齐声道:“唐王英明!唐王圣贤!”那声音在大殿之中缭绕回响,经久不衰。
众人跪拜起身后,站在首位的长孙无忌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唐王,您的这一举措实在是大善之举。如今天下大乱,各方势力纷争不断。您以这样的追谥之典,向天下人展示了您对家族传承的重视,对仁爱品德的推崇。这不仅彰显了唐王您的仁孝,更能让天下子民看到我们新政权的不同之处。这将有助于唐王您吸引更多的人才前来投靠,让大家团结在这仁德的大旗下,为您引领的天下兴盛添砖加瓦。”
唐王李渊微微点头,他知道长孙无忌说得很对。在当时的局势下,各方诸侯都在争夺地盘和人口。百姓们生活在战火之中,渴望着一个能够让生活安定下来的君主。李渊希望通过这样的追谥仪式,向天下传达出大唐是一个注重家族伦理道德、尊重传统的政权。这也是他在众多对手中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手段。
李渊目光坚定地看着朝堂下的大臣们,说道:“本王深知,现在只是开始。我们的新政权要以仁孝治天下,就要从这些基本的家族传承做起。本王要把当今乱世改变成为一个让百姓安居乐业,让英雄豪杰向往的地方。本王相信,随着本王对家族传统的尊重和对仁德的弘扬,国家必将在这乱世之中崛起,走向繁荣昌盛。”
朝堂上下一片寂静,大臣们都从李渊的话中感受到了他的决心。他们知道,他们正在见证一个伟大帝国的开端,而这一切都从这充满意义的追谥之典正式拉开了帷幕。
几日后,唐王李渊正在和众将官商议下步作战计划,突然探兵来报,薛仁杲在薛举的命令下,率领军队攻占了扶风郡,意图进攻长安。
扶风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魏国,当时以右扶风辖区改置而来,治所在槐里县(今陕西兴平县东南),隋大业三年(607年)复置扶风郡,并移治所至雍县(今陕西风翔县)。隋朝扶风郡下辖雍县(今凤翔县)、岐山、普润、麟游、虢县、陈仓(今宝鸡东代家湾)、南由(今宝鸡西北)、汘源(今陇县)、汘阳(今千阳)、郿县(今眉县东)等10县。唐朝初改为岐州,天宝元年(742年)又复为扶风郡,至德元年(756年)改名为凤翔郡。
扶风郡地处关中西部,位于长安城西一百七十余里处,是隋朝一个重要的行政区域,因两地相距较近,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自汉代起便是京畿重地,自古有“左冯翊、右扶风”的说法,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前文我们讲过,薛举的军队凭借着之前积累的军事经验和强大的武力,河西郡县都被成功攻克,薛举最终完全占有了河西的土地,成了西北地区最大的割据势力。
不久前,薛举听闻李渊义军攻占长安,挟杨侑为帝,自称唐王,心中很是不服,于是变动起了歪心思,妄图攻占扶风郡,进一步控制关中平原,进而威胁长安。这也是赤裸裸的对李渊政权发起的直接挑战,意图在李渊政权建立之初削弱其统治基础,从而实现自己称霸天下的野心。
薛仁杲(又称薛仁果),我们前文也介绍过,他是薛举长子,骁勇善战,号称“万人敌”,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公元617年十二月初,薛仁杲领命攻打扶风郡。
此时扶风郡由农民起义军唐弼据守。
隋大业十年(614年),唐弼在隋末天下大乱之时,于关中西部起义手下拥有十万人马,盘踞在汧源附近。他听闻“李氏当王”的谶语,为给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增加砝码,便找来李弘芝做傀儡皇帝,建立“汧源帝国”,自称唐王。
汧源县位于今陕西陇县西,汧水发源于此,地理位置重要,是关中西部的重要军事要地。
唐弼在隋大业十年(614年)二月占据扶风郡,唐弼占据扶风郡时,该郡的太守是窦琎。窦琎是南北朝时期茂陵(今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东北)人,出身于窦氏家族,这是一个在南北朝时期极为显赫的家族。窦氏家族成员在政治上有着重要影响,且家族内部文化氛围浓厚,许多家庭成员在文学、音乐等领域都有显着成就。窦琎精通音律,唐高祖时,受命与太常少卿祖孝孙正定庙堂雅乐,考察典故,核验当代之声,撰写出《正声调》一书,通行于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
窦琎在扶风郡任职期间,积极参与到隋末动荡局势下的地方军事事务管理之中。扶风郡地理位置重要,是关中地区的组成部分,面临着来自各方势力的威胁。窦琎凭借自身的军事才能,开始整合当地的军事力量。他招募士兵,训练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例如,他注重士兵的基本军事技能训练,像骑射、步战阵法等方面的训练,使得他所统领的军队在应对周边小规模冲突时能够保持优势。
此外,窦琎与李渊是表兄弟关系,后来迎娶了李渊的妹妹同安公主,又成了李渊的妹夫。
当唐弼率军到达扶风郡郡城雍县时,扶风太守窦琎进行了抵抗,试图保卫城池,但因唐弼的军事实力太强,迫于压力,窦琎最终选择了投降。在投降后,窦琎被薛举的势力所控制。
根据《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记载,薛仁杲攻至扶风郡汧源县时,对唐弼进行谈判劝降,唐弼为了自保其地,选择了投降薛举,并杀害了傀儡皇帝李弘芝。
然而,薛仁杲进入汧源城中后,背信弃义,趁唐弼没有防备,突然发动袭击,彻底击败了唐弼,尽收其众十万军马。唐弼仅率领数百名骑兵逃走。
唐弼逃至郡城雍县寻求太守窦琎支援,窦琎前期被迫投降与他,此时趁其兵力薄弱,另外也看不上唐弼的为人,就设计杀死了唐弼。自此存在仅三年“汧源帝国”彻底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薛仁杲在攻取汧源县后,薛举军势益盛,加上唐弼降兵号称三十万兵众,其筹划率众十万围攻扶风郡治所雍县,之后再直取长安。扶风郡距离长安不到二百里,一旦薛举发兵,将对李渊的统治构成直接威胁。
听到这个消息时,唐王李渊正在组织开会,与众将琢磨着这个到处为“王”的社会,先去灭哪个“王”呢,薛举此刻主动找上门来,那还能惯着他吗?
唐王新政权根基尚未稳固,又面临着来自东西两线的威胁,李渊听从了众位谋士的建议,采取分化瓦解和军事打击相结合的策略。他派使赴凉州(凉州位于今甘肃武威),招抚了割据凉州曾强烈抵抗薛举进攻的李轨,并封他为凉王,与之建立了良好同盟关系。
据《旧唐书》和《新唐书》等史书记载,稳定了凉王李轨后,唐王李渊根据当时的战略形势和军事需要,做出了派遣李世民出征的决定。
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十二月十七日,李世民奉唐王军令与殷开山、刘弘基、李靖等人率领唐军踏上西征之路,欲平定薛仁杲这一强大敌手,以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当唐军行至扶风郡附近时,前方的探子飞奔回来,“报将军,前方发现薛仁杲的大军,已列阵于前方不远处。”
李世民听闻,眼神中闪过一抹兴奋与坚定,他深知这一战无法避免,且必须取胜。他望向身旁的将领们,高声道:“众将士们,今日之战,关乎我大唐兴衰。薛仁杲妄图阻挡我军西进之路,我等定要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破敌!”
众将士齐声呐喊:“愿听将军指挥!”
此时,战场上的气氛紧张得仿佛能拧出水来。薛仁杲的大军严阵以待,他们人数众多,且多为久经沙场的悍勇之辈。
薛仁杲骑在高头大马上,心中也暗暗得意:“李世民,你莫要以为我陇右军队好欺负,今日便是你的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