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冷静地观察着敌军的阵容,心里却在迅速谋划着战术。他一边观察,一边对身边的李靖说:“李靖将军,敌军看似人多势众,但他们阵脚略显松散。可命骑兵从侧翼突入,冲击他们的薄弱之处,然后再由步军跟进围剿。”
李靖点头称是:“此计甚妙,将军眼光犀利,依将军之策,必有胜算!”
战斗的号角吹响,唐军如离弦之箭冲向敌军。李世民身先士卒,他手持长枪,一马当先冲入敌阵。他的眼神专注而冷酷,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杀敌取胜!
薛仁杲的士兵们看到唐军如此勇猛,一开始还试图抵抗。 “兄弟们,杀啊!今日取了李世民的人头,荣华富贵就在眼前!”
薛仁杲的将领大声呼喊着鼓舞士气。
但唐军毫不畏惧,他们紧密配合,骑兵的机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支骑兵曾会同突厥援军骑兵多次站恶战沙场,战斗经验十足。
战场上,喊杀声、刀剑碰撞声震耳欲聋。唐军将士们心中怀着对胜利的渴望,每一次挥刺都充满力量。
“看,李世民就在前面,杀了他!”有敌军认出了李世民,纷纷朝着他围拢过来。
李世民毫无惧色,他大喝一声,手中长枪舞得密不透风,几个靠近的敌军瞬间被他挑落马下。
“吾等为大唐而战,岂会惧你们这群乌合之众!”李世民心中想着,更加奋勇杀敌。
在唐军骑兵的冲击下,薛仁杲军队的侧翼很快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在催战鼓击响的第一声,李靖等将领便立即率领步军冲锋跟进,开始围歼敌军。
薛仁杲的士兵们面对潮水般涌来的唐军,开始慌乱起来。
“不好,敌军太强,快撤!”薛仁杲看到形势不妙,大喊道。他的士兵们开始狼狈逃窜。
李世民乘胜追击,唐军一路追杀。薛仁杲的军队在慌乱中丢盔弃甲,被斩杀者达数千人。
李世民望着溃败而逃的敌军,决定不给敌军喘息之机。 “追!绝不能让薛仁杲有卷土重来的机会。”李世民果断下达追击的命令。
于是,唐军一路追击薛仁杲到垅坻,也就是今天的陕西陇县和甘肃清水、张家川之间的六盘山附近。
六盘山南端主要位于甘肃省,延伸至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境内。六盘山是一座具有显着地理和文化意义的名山,其南北走向,绵延200余公里,不仅是中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也是历史上多民族聚居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
六盘山南北狭长,北起宁夏固原寺口子,南至宁夏回族自治区南界,与甘肃的陇山相连,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历代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同时,这里也是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结合部,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六盘山又称陇山,是同一山脉的不同称呼。六盘山脉的命名来源于其地势险要,曲折盘旋,须经六重盘道才能到达山顶。这一名称可能源于古代,有“络盘”的方言转音之意。
1935年,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使六盘山名扬海内外。今日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老龙潭、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等,是休闲度假、探险科考的理想之地。
此时唐军已连续追击一百二十余里,考虑到长途奔袭的士兵已疲惫不堪,且再追下去可能会陷入敌军的埋伏之中,李世民这才下令返回。
李世民退军后,薛仁杲率残军狼狈撤回陇右。在隋朝末年和唐朝初年,陇右地区是薛举父子割据势力的根据地。
在古代,陇右通常指的是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渭河、洮河、黄河等流域的广大地区,涵盖了今天的甘肃省大部分地区。这一地区在历史上一直是军事和经济上的重要地带,是中原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流的重要通道。
这场战役的胜利对于唐王李渊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时,局势纷繁复杂,各方势力相互角逐。李世民的这一胜利不仅大大打击了薛仁杲的势力,巩固了李唐政权在西部的统治,更彰显了唐军的强大战斗力。这使得更多原本摇摆不定的势力看到了李唐的潜力,纷纷倾向于归附李唐。这一战就像一颗信号弹,在乱世的天空下,照亮了李唐走向统一天下的道路,让人们看到了统一局面的曙光。薛仁杲率残军撤回陇右,这一地区的历史格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李世民率军返回扶风郡时,被唐弼管制了三年之久的扶风太守窦琎、河池(今陕西省凤县)太守萧瑀以及扶风郡的主要官员们,已在城门之下等待着李世民,庆祝他得胜归来,并举办了庆功宴。
在宴席上,因窦琎与李渊家族是亲戚,入席就表示要献出城池投效唐王。他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在宴席之上,窦琎看到众人都在,便站起身来,对着李世民一方的人恭敬地说道:“今感于唐王义举,愿献出城池投效唐王。我窦氏家族本与唐王家族有亲,如今当共赴大业。”
说完,他看了一眼身旁的河池太守萧瑀。
李世民率领大军西征薛仁杲之前,河池之地犹如一颗关键的棋子,其太守萧瑀的态度对局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于是,李世民特意挑选了一队亲信,马不停蹄地赶往河池郡。
那是一个阳光初照的清晨,李世民等人来到河池郡的城门前报上名号。守城的士兵看到李世民一行人的气势不凡,不敢怠慢,赶忙进去通报。不多时,李世民被迎进了府堂,河池太守萧瑀已经在那里等候。
萧瑀看到李世民前来,心中也是一番揣度。他知道如今局势动荡,李渊起兵之后势力日益壮大,而李世民作为李渊之子,更是勇猛善战,声誉在外。此时他的内心在对未来的权衡中略带犹豫,但表面上依旧保持着礼貌的热情。
李世民恭敬地行了一礼,说道:“萧大人,久仰大名。晚辈今日前来,一是奉家父之命,二来是有要事相商。”
说罢,他从怀中取出李渊写给萧瑀的一封信,双手递上。
萧瑀接过信,慢慢展开阅读。信中的话语诚恳而富有感染力,李渊在信中言明如今天下大乱,百姓困苦,李渊欲举大义之旗平定天下,拯救苍生,特邀请萧瑀共襄盛举。
萧瑀读完信后,心中一动。他想,自己本就是隋朝官员,可如今隋朝风雨飘摇,自己空有一身抱负却难以施展,而李渊父子,看起来更有成就一番大业的可能。
李世民见萧瑀读完信后沉思不语,便接着说道:“萧大人,如今之隋朝,朝纲不振,奸佞当道,民不聊生。家父兴兵,只为恢复秩序,解百姓于水火之中。大人德高望重,若能与我们一同举事,日后必能成就一番大业,名垂青史。”
萧瑀抬起头,看着李世民,坚定的说道:“秦王殿下,老夫也早有此想法。只是不知贵军如今有何规划?”
李世民大喜过望,抱拳说道:“大人果真深明大义。如今我军即将西征薛仁杲,待平定西部之后,便要进军中原。大人若能献出河池郡,无疑是对我们极大的支持。”
于是,在这场会面结束时,萧瑀心中已经决定献河池郡归唐。
此刻宴席之上,看到窦琎看向自己,立即起身,向在座诸位直言表达了献河池郡归唐的决心。
李世民回到长安后,向唐王李渊汇报了攻打薛仁杲的战况,并讲述了窦琎、萧瑀愿意投效的事情,唐王非常高兴,李渊当即册封窦琎为工部尚书燕国公,萧瑀为礼部尚书宋国公,同时命二人继续驻守扶风、西池两地。
西征的胜利暂时稳定了长安西部的时局,考虑到东部尚有屈突通军队还在硬着头皮死扛拒降,李渊听取谋士的建议,决定先派人到河东招降屈突通。
面对时易世变、今非昔比的李渊政权,屈突通能否审时度势成为识时务者的俊杰而顺利被招降呢?我们下章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