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着绸缎的中年妇人走进来,她可是个老主顾,可看着店里冷清的模样,却忍不住问道。
“老板,你这店里往日生意兴隆,为何锦缎还是堆积如山?”
铺子老板苦笑着摇摇头,指了指那堆得像小山似的蜀锦,说道:
“夫人有所不知啊,魏国那边限制咱蜀锦进入,这销路一下子就断了。”
“我这生意,怕是要做不下去了。”
听到这话,中年妇人也跟着叹气:“唉,这可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魏国这么一搞,咱们蜀汉的买卖都不好做了。”
“蜀锦可是咱蜀汉的招牌,就这么砸了,实在是可惜啊。”
挑了些蜀锦,妇人便走出了铺子。
她又看到了街边,几个凑到一起的织锦工匠。
“听说了吗?好多咱的同行都没活儿干了,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都等着我挣钱糊口呢,这日子可咋过啊……”
“是啊,这魏国的手段太毒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再这么下去,怕是要民不聊生了!”
整个街头巷尾,到处都是这样的抱怨声和担忧声。
百姓们为日益高涨的粮价发愁。
为卖不出去的蜀锦唉声叹气。
生活仿佛没有了未来。
坊市间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刘禅耳中。
相府,灵堂内。
刘禅身着素服,面容憔悴,站在诸葛亮的灵柩前。
满心悲恸尚未消散,又被魏国带来的经济困境压得喘不过气。
事到如今,刘禅只能将希望寄托给文武百官。
蒋琬率先站出,拱手说道:
“陛下,臣以为可先从内部调配粮食,开仓放粮,以解百姓燃眉之急,稳定粮价。”
刘禅眼中燃起一丝希望,可还未等他开口。
便有一名官员面露忧虑的回应:
“公琰,此举虽能暂时缓解民间粮荒,但我朝储备有限,长久下去,依旧难以为继,并非治本之策。”
“魏国禁令不解,粮食终归会耗尽。”
他们的国库可不是无穷无尽的,早晚有一天会被吃光!
蒋琬神色一凝,也意识到了此计的局限性。
费祎思索片刻,也站出来说道:
“陛下,蜀锦乃我蜀汉特产,可降低赋税,鼓励商家开辟新商路,销往其他地区,以挽救蜀锦产业。”
刘禅眉头微蹙,思索片刻。
杨仪虽仍在“养病”未到,但朝堂上已有官员反驳:
“开辟新商路谈何容易,且路途遥远,运输艰难,耗费巨大。”
“短时间内难以弥补魏国市场缺失带来的损失,恐无法扭转当下局势。”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提出各种想法,却都被一一否决。
有的建议加强军事防御,试图以武力威慑魏国,逼其放弃封锁,但这无疑会引发更大规模战争,蜀汉国力恐难以承受;
有的提出与魏国谈判,可魏国一心打压,谈判成功的希望渺茫……
就在刘禅绝望之时,相府之外,匆匆跑进来一道身影。
正是刘禅身旁的侍从。
“陛下,长史府那里传回消息,杨仪杨长史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