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范仲淹倒头就睡,喊都喊不醒的样子。
最终张启提议今日就到此,改日再喝,这才让大家清醒了些许。
临走时,晏殊把张启叫到了自己的马车里,借着酒意问道:
“张启,做商人再厉害也就是商人,到头来还是要受到做官的牵制。今日里看你胸怀大才,是个做官的料;你若愿意,我去操作一番,大了不敢说,给个通判还是没问题的。”
“多谢晏大人如此高看我,可我目前还真没有做官的打算,况且如今朝局未稳,我没有任何根基,就算赶鸭子上架,也做不长久。”
晏殊却不以为然,“王家、曹家、现在在加上我,还不算你的根基么?”
张启也是摇摇头,继续说道:“我若不入局,你们尚可保我;若是真入了局,那麻烦事就多了。晏大人两朝为官,这里面的道理自然比我懂得多。”
晏殊觉得张启说的也不无道理,官场之事最为复杂,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那你觉得什么时候入局合适呢?”
张启拱了拱手,说道:“晏大人,如果能不入局,便是最好的!”
“可如果到时候你非入局不可呢?”
“真到了那个时候再说吧!现在我也没办法回答大人啊!”张启摇着头,这后面的事情他也没有办法预料。
晏殊点点头,也不再说什么,继续说了几句夸赞的话之后,离开了春花楼。
自张启在应天书院进行过讲义之后,张启的名字算是彻底在应天府的读书人队伍中传开了。
每日都有人前往客栈,与张启一同讨论。
这些学子们发现,张启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是他的讲话总让人感觉到十分新颖。
特别是在一些时政问题上,很多时候张启的见解十分透彻,更不用说如何做生意了。
那些五花八门的手段,让学子们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甚至有些学子都想放弃考取功名这条路,跟着张启云游四方。
张启在应天府的所作所为,很快的传到了京城,赵祯听后,专门在某一天的朝会上花时间讨论了一会。
赵祯还欲给张启加封一些名号,却得到了诸多朝臣的反对。
一个文林郎对于张启来说,已经算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若是再给他一些名号,岂不是要让天下的人都去学张启。
那时候人人都去经商了,谁还读书?
讨论来,讨论去,赵祯拗不过他们,只好暂时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但又想起之前答应过要从他处购买贡酒,于是他立即下旨,着张启准备贡酒一百万斤,与三月内交付皇宫内。
如此一来,也算是赵祯变相给张启的奖励。
远在应天府的张启得到这个消息后,加紧了酒坊的建造。
终于是在五月中旬,张氏酒坊应天府分坊成功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