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孔子看得还挺有滋有味的,这小后生的脾气不得不说很对老夫子的胃口。
朱元璋一脸没好气的看着光幕,说是说,但现在给本人看到了,他也是有点尴尬的懂不懂?
各时空的老百姓们倒是对孟子的印象怪好的,实在是在不少人的脑子里都浮现了一个倔老头形象。
只有老夫子嘛就算了,在百姓们心中已经成了孔武有力的肌肉壮汉,早期的形象已经在后世人的话语中跑得没边了。
{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善论’,还强调以德服人,同时提出了君舟民水的思想。
价值观上,他强调的是‘舍生取义’。
时间来到了荀子,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他倡导的是‘性恶论’,觉得人的品行会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而且荀子还是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不信鬼神,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
这个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的发展,儒学也更加完善。}
孩子们看得很认真,比起听夫子讲学还认真得多,因为古代夫子讲课多少还是枯燥无味,转头又会忘记了,也就是看光幕,一边听故事边学习,脑子里面还能记住点。
小娃娃摇头晃脑,“爹,什么是唯物主义思想家啊?不相信鬼神就是了吗?”
青年爹也说不上来,想了半天不确定的开口,“应该吧。”
小娃继续追问,“可是不是有地府吗?我要信还是不信啊?”
“…想信就信。”
宋元明清不少读书人甚至因为‘性善论’和‘性恶论’争辩起来,都有自己的道理,谁也不服谁。
孔子还在继续看着,目前的儒学发展,他还是能接受的,后辈都有自己的理念和主张,这代表着一种进步。
孟子抿着嘴,这小后生反驳他的观点虽说有点郁闷,但是有他自己的道理也算是能接受。
荀子还沉浸在自己是唯物主义思想家中,显然对这个称号很感兴趣。
{秦朝呢,是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由于战乱等原因,正统的儒家思想基本消失。
到了西汉,汉初,刘邦吸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用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经过六七十年的发展,内部土地兼并剧烈,外部还有匈奴为患。
为了适应国家的发展,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提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就是要实现思想上的统一,这也奠定了儒学的根本地位}
各时空越看越熟悉,这些内容之前他们大概了解过,不管是门阀的出现还是王朝发展出现的矛盾,原来这些内容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孔子基本上也是看明白了,心中还是感到很可惜,因为正统的儒学基本断了,至于后面的那些思想,老夫子越来越愁。
嬴政看得还挺认真的,如今大秦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但既然要改革,那诸子百家也要用起来,找出一条最适合当前发展的统治模式。
刘邦、刘恒他们一时间也麻爪了,为了发展独尊儒学,但经过改良后的各派儒学和察举制的实施,又会成为大儒们拉拢人才的工具,强壮了世家门阀。
刘彻绞尽脑汁的在想,到底有什么一本万利的办法,当然肯定是没有的,政策都有时效性,只希望后面的大汉皇帝们放聪明点。
{这个时候的儒学,是杂糅了道、法、阴阳和儒家中利于统治的部分,经过改造并发展起来的。
此外,董仲舒还宣扬君权神授…
以及‘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其中三纲包括‘君为臣纲。’
这些都有利于维护君权和统治。
也就是从武帝开始,大儒们所编造的儒家经典成了官方的教科书,并设立‘博士’。
这些大儒就成了教官,太学生员就是博士弟子。
时间久了,大儒们的门下就多了,组织就壮大了}
先秦的诸子百家都没以前那么羡慕了,原本是挺羡慕儒家源远流长,但如今已经知道正统的儒家思想基本上消失了,这些后来改造的儒学,他们打心里是不认同的。
孔子也不好意思了,杂糅了百家思想,他实在是不好意思说出口,这真不是他的想法啊。
刘彻还是气鼓鼓的,门阀就是这么来的,这些儒生垄断了教育,都怪这个董仲舒。
董仲舒:
虽然他有点为了点名利的心思,但是吧陛下,这也是你点头同意的哟,当然老董也明白,帝王的脾气来了,哪还管是不是他点头的。
{时间来到魏晋南北朝,这个时间段玄学兴盛。
儒学同佛、道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发展形势。
到了隋朝,儒生提出了‘三教合归儒’,也就是三教合一。
唐朝时期,官方采用的是三教并行,然而佛道的发展也威胁到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
孔子眼中很不解,佛教他还没弄明白是什么,不过他也不着急就是了,以后总有机会知道的,但对于后面儒学的发展,的确是很叫他意外了。
子贡他们不像孔子那般淡定,心中还是很心急的,总感觉这发展怎么跑远了,怪怪的。
孟子和荀子,一个若有所思、一个从容淡定,另一个时空的老祖都没急,他们急也没用。
{到了宋朝,儒学发展成理学。
此时的儒生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学义理,从而发展出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