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那你真的是紧张过头到了。”平躺在外侧的纪辛酉在黑夜中睁着眼睛,模模糊糊的也能看得见点什么,白天忙碌一天,到了晚上人睡一觉就能休息得很好,“我感觉都没有什么区别,我没囡儿又不是没考过。你就是太担心,我们又帮不上什么忙,这时候你也少想点。”
“我是这样想的,不晓得你是怎么想的。”纪辛酉说,“我们囡儿管它怎么样,以后的日子都不会过得差的。”
王溪想到囡儿有四个哥哥,他们夫妻两个也算是争气的,这么多的人给知物撑腰,以后知物嫁人她也不会让囡儿嫁到缺德人家去。跟丈夫说的那样,怎么想想,知物的日子都不会过得差,“那也是。”
王溪是过过苦日子的人,她瞧上纪辛酉的时候,哪里晓得他以后会是怎么个光景。那时候纪辛酉家里头也是穷苦的,跟她娘家比起来,纪辛酉家里头的情况要差许多。纪辛酉虽然家里穷,但是他会捡报纸认字,跟其他人比起来是有文化的。
跟两个人刚结婚的那会儿比起来,现在他们真的是过上好日子了。
“你这样一说,我都感觉我都白担心。”不提这事,就有别的事情说,这段日子里头王溪除了牵挂着囡儿的事情,也还有人跑到她面前来说大侄女。
本来这个时候,肯定是有人会因为纪春来找他的。王溪跟纪春一般大的时候,都快要结婚了。村子里头十六七岁还没有说好人家的姑娘,多的是有人家想来看人家。
“我都不晓得大春算是怎么了?好好的就变得这种样子,以前明明蛮听人话的。现在……”女人深深叹了口气,“我是不晓得要怎么说。”
纪辛酉闭上眼睛:“是没有教好。”
老大家的对第一个女儿本来就是要宠点,纪春到底是孙辈的老大,别说是老大家里头的,纪辛酉侧过脑袋在朦胧的夜色里与妻子面对面,就是说王溪对待纪春也跟其他孙女有差别的。
当爹娘的时候都不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的,当爷爷奶奶的时候更加是全凭自己喜好。
他们心里头都清楚,把纪春的事情换到纪冉冉身上,完全是两种结果。纪冉冉要是这样做。
跟王溪顶嘴再受教训?
就不用他们出手,纪利国都可以把女儿的手脚打断的。真的被人找上门来说,做出那些不检点的事情出来。
纪利国真的是越长大越老实,越懂事情。
他小时候就是最不懂数的。
现在虽然没有其他几个兄弟有出息,不过对他们两个人也算是好的,也有这份对爸妈好的心。
在对纪春的态度上,纪辛酉跟王溪是不同的。他是觉得大孙女没有多聪明,不是说脑子有问题傻的,只是不聪明。
这点不聪明把长辈的偏心给扩大。
果然在念书上,大孙女也没有什么天分,就算是这样儿媳妇还要给她挽回些什么,要说是因为大孙女懂事情才没有继续念书的。
这话说出来……念初中的学费都交的。
纪辛酉瞧出来大孙女的脑子随她妈那边的,“等到囡儿考试考掉,你也要管一管大春。我听老大夫妻俩个都说是教都没有用的。这个坏人我们来做算了,老大害怕到管得太多女儿会跟他闹不开心。”
“你是会做好人的!”话这样说,王溪也不反驳,“是要管一管的,要是他们夫妻俩个真的管不好。”
“别人家里,都是爷奶来当好人,小孩都要跟爷奶更加亲。”
这段时间王溪也没空出时间管纪春的事情,纪春还是每天不着家,不过还算是没有去看电影空地卖瓜子,没人找上来说纪春手往男人怀里塞。
话跟儿子儿媳说过,他们说会管的,王溪也不很担心,老大一家心里是有数的。
隔房,姜月明在记账算钱。
男人出去打零工是有一笔收入,不过小儿子生病又费了一笔花销。
纪利国带回家七块五毛,家里头却没有因此多出几块钱。
在卫生室先花了1元,隔了几天又反复了再花了25元,在卫生室就花了35元了。再就是生病后还要给孩子养一养身体,这一生病人就虚。
因着男人挣到了钱,破天荒买了罐麦乳精花了三块钱,这三块钱是没过姜月明手的,不算在拿回来的七块五里头。
这样一算就剩下四块钱,这四块钱里头还花了钱给公公买了花生米。
还剩三块钱?
不是的。
最初的三块钱一开始就拿来还账,在家里都没捂热过。
男人起早贪黑打零工的这段时间,也是一毛钱没攒下来,田地里因着纪利国不在,姜月明就多上了点心。
要不是这样,阿牛的生病可能也不会花这么多钱。
这一算钱,姜月明就想叹气。
这钱真的是难攒,可又说不出来说男人的话,不该买麦乳粉?
纪冬吃麦乳粉并且嘲讽阿牛的样子,是被丈夫看去的。可能是纪春在外头折腾真的挣到钱,反正纪冬嘴巴上还有麦乳粉的粉末。
一算钱,纪利国也沉默。
“钞票还是太少。”
分家前他们没有攒下什么钱,分家后瞧见的也就是那一个灶头,别的像是也没花在哪里,这回他挣了十二块钱,也是一分钞票没瞧见。
按道理说,他们农村人的花销肯定是要比城里人省。他们吃饭吃菜基本不要花钱的,就是油、盐之类的。
烧火的柴都是山上分枯木、杂草。
喂猪用糠搭猪草,只吃猪草的猪是长不肥的。
家里头养的鸡,是能给家里面增加收入的,不多也是一点钱。
纪利国翻了翻账本:“这样看起来,囡儿要去县城念高中,家里出不起钱的。”
“到时候她每个星期怎么回来?在学校里头吃什么?”
姜月明有些不高兴:“不是说好考上就给孩子念?”
男的人说话怎可以不算数。
“上半年肯定是没钱的,家里的钱要看地里的收成。上半年就是有出钱的地方,哪里有进账的时候?过段日子田地里的早稻就成熟了,才算家里有第一笔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