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冉冉也没有离开过玉山,到玉山的次数也不多。
一来纪冉冉年纪小,再来比玉山要远的地方是要介绍信的,介绍信是人远行的必备。
对外面世界的了解来自知青的诉说,来自电影的描述。
电影放映员到大队里放的免费电影里故事发生的地点总不在玉山,不过那些电影里对城市的描述总不如乡村深刻。
电影里的乡村跟现在又是不相同的。
冉冉从母亲那里听,从前女人不得上私塾的事。
外婆一出生就亲奶丢到破庙里头,她是家里头第二个女儿,不得长辈欢喜。从小,亲奶就想将她送到别人家当童养媳。外婆说起念书的弟弟,言语之中都是羡慕。
那时,外婆满田埂追着舅公让舅公去私塾念书。
有书念的舅公不喜欢学堂,喜欢学堂的外婆进不了学堂。
是新中国的成立,让大部分女人跟男人一样可以进学校。
平躺在木板床上盯着头顶的木椽,双手搭在胸前,心中一片宁静。
新的时代比旧的时代好。
他们这一代恰逢好时光,人生如太阳冉冉上升。
就算随波逐流也会逐日上升。
这般想着,冉冉进入了梦乡。
隔壁屋子。
纪利邦听着王溪的愁绪。
王溪盼老四能成个家。
“你也到了成家的年纪,自己心里头有没女孩子?”
纪利邦将搪瓷杯搁在床边的桌子上。
白色漆底上印着红色的字
[玉山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会]
[纪念]
[1977]
纪利邦问起:“妈,我们大队的知青都走光了?”
王溪瞥了一眼搪瓷杯,接话道:
“走了,这两年陆陆续续都离开了,上面允许知青回城,谁不想回家。”
知青少了以后,村子里头偷鸡摸狗的事也少了。
“那群小年轻在的时候,隔段时间谁家里就会少一只鸡。”
“以前真没错怪了他们。”
他们可真不亏待自己一张嘴。
王溪寻摸着不对,瞪了儿子一眼:“你入伍的时候,我们大队连女知青都没,总不能是你瞧上了谁!”
她现在不跟老四扯别的什么。
儿子是有出息,但是结婚生子的大事也不能再耽搁,这人一晃日子过得飞快。
“妈不是什么老古板,要你娶个不认识的女人回家摆在那里。妈,就盼着你有一个贴心人,有个人能同甘共苦。
你瞧我跟你爹。
夫妻就是没有血缘的血亲。
除了爹娘,最亲的最后还是夫妻。
男女成了家,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一起过日子,人啊、心啊,也就走到一块去了。”
王溪跟纪辛酉是自己看对眼的,在结婚前两个人就搞对象,结婚前还差点闹掰了。
那时他们的自由恋爱,摆在现在也蛮新潮的,也不落后的。
四子长得更像她,性格倒是跟她不像,在婚姻上到了这个年纪还没个着落。
“妈,部队里跟我一样没结婚的战友多着。”纪利邦说,“我还不确定是走是留,现在相看人家,不是耽搁别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