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月明说了这些话后,又有点悔。
其实姜月明没打算让女儿自己挣学杂费,她跟纪利国说过,高中的学杂费都由他们出,不用女儿挣。
她跟纪利国是当人爹妈的,女儿才十二岁,负担女儿念书是应该的。
念书比死要面子强多了,纪家在柳树沟算家底殷实。
别说亲兄弟之间互帮互助,就是刚分家,公婆稍微扶他们家一把有什么不可以的。
分了家没有错,又不是结了仇。
公婆那边能借点钱出来,家里头的压力也就减轻许多。主要是念书的事是等不得的急事,别的事能耽搁,念书不好耽搁的。
让女儿为没钱的事在家里头待一年,谁还知道明年是什么光景。
在家呆一年,脑子里的知识都不知道飞到几重天去了。
“以后不要自己再做这种事情,借钱的事不要再讲了。高中只要你考上,家里会给你出报名费的。”姜月明给冉冉下定心丸,“肯定不会因为钱的事情不能到学校读书。”
“更加不要因为钱的事,能去县中却在二中念书。”
女儿要是继续在松安念高中,确实省钱,但,“松安毕业的,跟县中高中毕业生是不一样的。你要是有念县中的本事,家里头肯定供你念书。”
纪利国嘴巴是硬的,心是软的,今天要是留在家里头公婆那边肯定是要叫他过去吃饭的,他自己去外头找零工干了。
姜月明想想昨天又气,说出口的话都是刀人心的,讲她让他家里都不安宁了,讲得没有把她当成一家人一样。不是公婆没有把她当成家人,是她男人没把她当成是一家人。
纪冉冉乖巧点头。
虽然妈妈说出来的话是真话,会供她念高中,但昨天纪利国才说了那样一番话,家里头的事情还真不是姜月明一个人能做得了主的,姜月明的坚定也没办法让纪冉冉的未来完全明晰起来。
“阿牛刚刚在过道里流口水,就眼巴巴看着。我不知道爷爷奶奶看到阿牛没有。”
姜月明的神情一僵,脚下一动往堂屋走,那条屋子里的过道映入眼帘。
那条不长的过道,连接着大堂跟公婆屋子的堂屋。
那边说堂屋还不如说是灶房,只是比一般的灶房要亮堂,又有其他房间一样有很高的屋顶,空间上给人阔坦的感受。
在灶台旁摆了一张四方桌,有一面靠墙,只有三面有椅子能坐人。
没分家的时候纪家是在大堂屋吃饭的,分家后公婆就在那间阔坦的灶房吃饭,过道的门那边关上后,只能从前屋的门进去。
这会儿过道的门是开着的。
姜月明转身说,“下次你也看着点你弟弟,他现在小不懂数。”
狗子捧着肉汤就出来了,手稳稳的狗子已经有用瓷碗的资格,而年纪更小点的阿牛还在用木碗,狗子就着没有缺口的晚沿喝了口汤。
舒服。
肥肉大多浮在汤上,汤里都是鲜肉的滋味。
要是肥肉再多一点就好了,瘦肉也是肉但是不如肥肉解馋。
据说肥肉会吃腻,瘦肉不会。
这不是他需要思考的问题,从来只有不够吃。
“妈,我都要吃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