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
我母汝速起 缘何仍倒卧
汝之自生子 今又得归来
誉高迦尸王 毗提诃放我
彼母对王感谢唱最终之偈:
一二
今放我子归 孝养常不怠
富国迦尸王 得保寿永久
王欣菩萨之德,由距池不远之处,设定村落,与菩萨与母永久之看顾。
其后菩萨之母亡故,彼为之营行葬式,而后向伽蓝达伽隐居地方行去,于其场所有五仙人由雪山下来住居,于是菩萨与彼等以看顾。
王为菩萨作石之肖像,施以非常之尊敬,全阎浮提之住民每年集会施行象祭。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四谛之理————说明四谛竟,养母比丘得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女象是王妃摩诃摩耶,养母之象即是我。”
四五六 月光王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长老阿难得优惠所作之谈话。世尊由最初成道二十五年间,并无一定之侍者,某时为长老那伽波罗,某时为那耆多、优波摩那、须那呵多、周那、娑竭陀,某时为弥企哥随侍世尊。
某日,世尊向比丘等言曰:“汝等比丘!我今年龄已老,我对某比丘等言:‘我等由此路而行。’但彼等由他路而往,又某比丘等将我之钵与衣投诸地上;故诸子要我指定一人比丘为不变之侍者。”于是由舍利弗为首,诸长老均合掌低头而立云:“世尊!予愿随侍,予愿随侍!”佛言:“诸子之愿望,予甚谅察,然有此意愿已足。”佛与拒绝。因此比丘等向长老阿难云:“君无求于侍者之地位耶?”长老云:“若世尊不以自己之所得衣与我,不以钵之食物与我,不许与佛同住芳香之住居,不携予往受招待;又若世尊能往予所受招待之处,若有由外国及远方来会世尊之予之同伴,得即刻引见世尊,若予有疑惑时,得即时许近世尊问明,又若世尊于予不在中所说之法,于予归来时能为予说,如此予方随侍世尊。”长老提出此四拒斥及四愿望之八条优惠,世尊当即许可彼之愿望,于是彼由尔时以来二十五年间成为一贯之常随侍者。
彼于五点达此最高之地位,彼具备七种幸福:即遭逢圣教之幸福,理解圣教之幸福,知宿因之幸福,为自利询问之幸福,位圣处之幸福,如理作意之幸福,与佛决定事务之幸福。彼于佛前得八优惠之许可,于佛之教为有名,光辉如悬于中天之月。
于是某日诸人于法堂开始谈论:“诸君!如来与长老阿难以优惠使之满足。”佛适出堂问曰:“汝等比丘!诸君今于此处为何语而坐?”彼等答:“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此非只今生,前生我亦与阿难以优惠使之满足,前生我亦与彼种种希望之物。”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彼之王子月光童子,于得叉尸罗接受学业。某夜,彼因向教师有所询问,于黑暗之中,由教师之家归往自己之住居,尔时有某婆罗门巡回行乞,童子因归自己住居而未见彼,以腕冲突,坏彼入食物之钵,婆罗门倒地哭泣。童子哀悯,返来执手扶起,婆罗门曰:“贵君坏我行乞之道具,请偿予食物之代金。”童子告曰:“婆罗门!今予不能与汝食物代金,然予为迦尸国王之王子月光童子,故于予即王位时,请汝向予要求财产。”童子于学业终了拜辞教师,归返波罗奈之都,向父王展示学问,父王曰:“予望我生能见子为王。”于是使童子继承王位。
彼名月光王以正义治国,彼婆罗门闻此消息:“予今将往取食物代金。”彼往波罗奈之都而行。彼见王向庄严之都城右旋为礼时,立于某高处场所,伸手高呼万岁,然王未见而通过。婆罗门知王未能得见,开始议论唱第一之偈:
一
民之主请闻我言 月光王!我有目的来此处
二足之长!行路婆罗门站立 不应行过若无视
王闻彼言,以金刚之棒制止象行,唱第二之偈:
二
闻梵志语我且止 因何目的来此处
梵志!汝欲向我求何物 汝来此处语为何?
尔后婆罗门与王之间更依问答之言辞,说其他诸偈:
三
大王与我五胜村 百人婢女七百牛
又与黄金一千两 与我同族妻二人
四
梵志!汝有难行与苦行 梵志!汝有种种诸咒文
或有忠实夜叉鬼 汝或知我利益事?
五
我无苦行无咒文 亦无夜叉诸鬼神
我亦不知汝利益 然只曾有相会事
六
我觉会见为最初 由今以前不知汝
我今问汝语此义 何时何处曾会见?
七
王陛下!健陀罗王之美都 汝住得叉尸罗时
暗闇之夜于彼处 我等肩与肩冲突
八
民之主!我等二人立彼处 彼处亲自相交谈
我等会见止于此 由彼前后决再无
九
梵志!人人无论于何时 贤者会见与善人
一时会见交友久 曾为恩义不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