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二年,秋,昌灵君欲推广永安犁,无财。故以袁驸马主导,所耗银钱五十余万,皆从东郊茶山预借。
袁之擅聚财,由此可见一斑。
——《大昌正史:袁驸马传》
中秋,宫中设宴,袁天青缺席。
这并非非去不可的宴会,但他在长安而不去,却也不同于旁人。
尤其他还是两位公主的驸马。
昌灵君问起,“朕闻袁天青欲建桥?”
李之宜回道,“是,因为他想赶在秋收之前把桥建好,所以未赴此宴。”
“秋收前?他果真能建好?”
听闻昌灵君的疑问,赴宴的臣子纷纷窃笑,没人觉得有这个可能。
李之宜因为见过工人们的动作,加上一直以来对袁天青的信任,虽然觉得不太现实,但仍保留一点信任。她说,“儿臣以为,就算秋收之前修不好,秋收之后却有可能,就算秋收之后也修不好,那过冬前,或者明年开春,总能修好。正如驸马所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到十年之前,其次是现在。”
昌灵君颇为欣慰,微笑说:“小七此言,甚合朕心。值此佳节,赏月饼一对。”
李之宜高兴道,“谢父皇!”
这时,谢安说:“驸马建桥,对周边百姓都是好事。只是臣听说,此桥是他为自己谋方便,此桥建成,可能惠及百姓?若不能,大量钱财浪费于此,不妥!”
昌灵君的耳目众多,早就听说谢安换地之事,一直觉得有趣,今日听其言,将两件事联系起来,就更有趣了。他笑说,“还未建成,还未有人经过,说这些为时尚早。”
“皇上,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昌灵君问,“那你要如何?”
“此桥应利于民,建成后,不应归个人所有,贩夫走卒,皆可以使用。”
昌灵君皱眉,暗道,这不合适吧!
人家自己出钱建的桥,一文钱不进账,就给没收了,放哪儿都不合适。
这报复的也太明显了!
“皇上,这话您听得下去?”说话的竟然是王崇,“皇上肚量大,对自己的女婿苛刻些,老臣无话可说。但太傅一句话就想把私人的财产夺去,在大昌从未有过,老臣实在听不下去,觉得蹊跷。皇上若是同意了,老臣可要担心自己那几亩田,会不会被太傅大人侵占。”
他一向跟袁天青不对付,今日袁天青不在,他没有落井下石,反而为其说话,不论本意如何,总归有一份人情在。
慧云公主却不觉得意外。
据她所知,王崇跟手下经常闹着玩,跟别的将军也有非常特别的相处方式。见了面一副谁也不服谁的样,但遇事,可为对方两肋插刀。
并且,王崇也未参与党争!
昌灵君颇喜此言,笑问,“不知王老将军家里有几亩地?几个仆役?”
王崇说:“不多不少,一千五百亩。如果末将记错,这正好是太傅家的一半。”
这是个颇为内涵的数字!
昌灵君笑道,“王老将军劳苦功高,朕再赏你一千五百亩,在河对岸。”
王崇笑道:“多谢皇上。那现在,臣的家里就有三千亩良田了。”
又是个颇为内涵的数字。
昌灵君举杯畅饮,笑而不语。
谢安微微一笑,说:“王将军,你家里真的只有这么一点田?”
“怎么,你还算计了我的家产?”
“只是很诧异。老夫依稀记得,先帝曾因你战功,赏过你千亩良田。”
如果他没记错,赏了三次呢。
不过这事不能说得太露骨。
不然会把人惹急。
“你记性好,算数也好。”王崇丝毫不乱,说,“老夫却没你那么爱掰扯家产。你若有空,来给我当几天文书,帮我算算账。也让我明白,我究竟有几个钱?”
堂堂太傅去给人算账,脸还要不要?
就算他真的豁出去去算,数出来多的地方,这个无赖也有说辞。
皇上没想加罪,怎么数都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