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二年,晋王、齐王始养门客,尤好隐士。
永安二年八月,《倩女幽魂》流行于市,作者:乐安公主李之宜,夏琼。
——《大昌永安二年实录》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大昌计年月用农历,七到九月即为秋。七月称为首秋、孟秋、初秋、早秋、新秋、上秋,八月称为正秋、仲秋、中秋、桂秋,九月称为晚秋、季秋、凉秋、暮秋。七月份还很热,到了八九月份,秋天的气象才明显。
秋高气爽,长安的贵族们喜欢秋游赏景,尤其喜欢登高赋诗。
因为自古以来,人们偏爱秋天。
因为秋天景色宜人,秋风,秋月,秋江,秋夜,秋树,皆可入诗。喜欢把生活过成诗的古人,逢秋如逢知己。
这个时候就需要大量的纸张。
茶山的纸物美价廉,走哪儿都备受欢迎。
而茶山之上也是游玩之地。
尤其道路修好之后,原本一个时辰的路,走两炷香就到了。
茶山上有运动场,有不花钱的食堂,有免费的笔墨纸砚,有新制的秋茶,还有精美瓷器可以参观,有志同道合的才子,还常常有莺莺燕燕……
这就是个哪儿都好的高级论坛。
传说,连昌灵君都会来这玩。
更不用说,这儿还算是公主的产业。
那日,住在袁天青大通坊的房子对面的周济,和他儿子周建忠,被迫来到这里。因为得罪过袁天青,他们相当低调,走路都低着头,生怕被认出。不过才来这转了一会,周建忠碰到了一熟人,竟然是翰林院的同僚李峰。
周建忠见李峰正跟人嬉笑,走上去问:“你竟然来了这里?”
李峰说:“多新鲜,在下经常来。”
周建忠说:“李兄,你前几日不是写诗骂驸马来着,怎么却来了这茶山,而一点都不……遮掩?这岂不是……言行不一之态?”
李峰哂然一笑,说:“当是何事?在下来这茶山,吃他的喝他的,一文钱都不花,回头照样写诗骂他。不光在下如此,来这里的很多人,都是如此。”说完,他竟然高声喊道,“袁姓者若妇,若马,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
周围竟然有人应和,“漂亮。”
周建忠闻言神色陡然一紧。
李峰拍拍他的肩膀说:“无需紧张,咱大昌不因言论治罪,就算是驸马,也没那权力。而这茶山,也不是姓袁的私人的,他只是代管,没听说吗,这里是皇家产业。不然的话,那姓袁的那么好心,竟然一直免费供应饭菜?还有这些茶,你看那些才子,都在学习制茶,煮茶。那姓袁的贪财好色,有那么好心?”
周建忠好惊讶,“制茶也能学习?”
李峰说:“可不吗?只要你去山上玩的时候,采一把茶叶来,就可以找一位制茶师傅,跟着学习制茶。若不是皇上说了话,他肯定不会这么大方。”
周建忠一寻思,此言有理,斩钉截铁说:“必是皇上体恤百姓,下了口谕。”
李峰呵呵一笑,“想明白了?”
周建忠亦笑,回头便定下目标,这次他也要学会制茶之法。
于是先去食堂,取包子两枚,稀粥一碗,吃饱了上山。一路采茶,采到山顶去,山顶上才子们聚在一汪秋水边,饮酒作诗,好不快活。他们二人十分向往,却无心流连,带着茶叶下山去,各寻一位师傅,学习制茶,直至日头西斜。制了茶,总要尝一尝,先尝尝自己制的,再尝尝大师傅制的,体会其中差异。
那位跟他混熟了的师傅说:“不光制茶,煮茶也是一门艺术,煮茶要用好水,然后倒入这种精致的瓷器中,如此才算茶道。”
那瓷器是真的精美。
上面还有标价,只需五十两。
周建忠简直不相信,“此物只需五十两?”
真便宜,前几个月这还要上千两。
师傅说:“这个不好意思,这是我们茶山自己人的价格,到外面,这么一套瓷器至少也得三五百两银子,听说带到草原去,能卖好几千两呢。”
周建忠很喜欢此物。
正好手里又有点钱,于是便要求购。
师傅跟他混熟了啊,于是顺理成章,用自己的身份,给他弄了一套。提成五两。这位师傅一天也算没白干。周建忠不知此中门道,以为师傅在帮他,又出了二两银子,“谢谢师傅。”
师傅笑说:“您真是太客气了!”
周建忠很信任这师傅,又问:“师傅,学生听说茶山有些货,自己人买的很便宜。不知道像学生这样的,有什么渠道能拿到?”
师傅坦然解释道:“这个简单。你只需要把自己变成自己人,就能拿到。”
周建忠问:“如何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