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时分,准时集合。
乡亲们神采奕奕,互相打着招呼,“粮食就在那,睡也睡不着啊。”
江燕抛出一个重磅消息:“大家加把劲,我们收完粮食,还能抓紧时间再种一批。”
这种时候,外面粮食都抢疯了,谁也不嫌粮多不是?
“啊?”乡亲们惊呼出声。
提前收割也就罢了,还能一年几次收割?
族长叔见多识广,解释道:“我听说过,南边的土地可以一年种两茬或者三茬。”
“南边真好,那边的百姓不用挨饿了吧?”
“我们五行山这土地也不比南边差啊。”
乡亲们满心欢喜,大家都是挨过饿的人,粮食自然是越多越好。
族长叔这段时间一直帮着管理村民,他万事要做到心中有数才是,问道:
“夫人,是收完粮直接耕种吗?”
江燕自信道:“我们收完粮食,再用配方水浇灌一遍土地,养上半日就可以种了。”
“那敢情好,咱们五行上能种粮,能丰收,多亏了江家的配方啊。”
“可不是,以前我们撅屁股干,也没多少收成,还能一年种几次?听都没听说过呢。”
“粮食丰收了,江家该拿大半。”
“应该的。”
姜宏远示意大家安静,“种田前,我们就说好了,粮食是大家的,这一点是不可更改的。
私田足够我们吃了,这一批公田的粮食,我会拿出去卖掉,得了银子,给孩子们买书本,买笔墨纸砚回来。”
气氛突然静了下来,乡亲们感动的,不知说什么好。
二少爷处处为大家着想,孩子读书不收束脩也就罢了,连书本笔墨都为大家安排好,不让他们操一文钱的心。
孩子们有福气啊!
姜宏远继续道:“我的想法,以后孩子们读书的花费从公田里出。
孩子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希望,未来我们生活更好了,让十几岁的孩子也读书,笔墨纸砚一切花费都从公田里出了。
生活再好些,我们就聘请大儒来给孩子们讲学。”
十几岁的姑娘小子们内心雀跃,他们都快成亲的年纪了,还可以进学堂正式读书吗?
乡亲们只觉浑身充满干劲,不好意思道:
“我们这是占了江家的便宜啊,按理说,公田都该归江家才是,现在二少爷却拿出来供孩子们读书。”
“谢谢二少爷。”
姜宏远:“我们是一个大家庭,孩子是我们大家庭共同的希望,大家切莫再说这样的话。
不过关于第一批粮食的去处,我仔细思考了一番,想和大家商量一下。”
姜宏远停顿片刻,面色严肃了几分,继续道:
“现在的粮食贵啊,粮食到了外面就会被疯抢,按理说是能卖高价的,也不枉大家辛苦一场。
但我们不能发国难财,战争还在继续,鞑子仍在围攻京城,一旦破城会有更多的人失去家园,流离失所。
对我们自身来说,京城是五行山的重要防线,京城安稳,我们这里就安稳,京城若是沦陷,我们这里很可能会直面鞑子。
唇亡齿寒啊,于公于私,我们都得支援京城。
所以我想把第一批粮食运往京城,让守城将士们能吃饱饭,能打胜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