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宁说:“我帮你搬。”“不行,你也得搬。”“我也搬吗?你是邀请我一起住?”“当然啦,不然你舍得我一个人住吗?”
“好像还真舍不得。”“那就是了,咱们先参观一下,然后搬家吧。”张静宁抱住程榛,“谢谢你。”“不用客气呵呵。”
小院子坐北朝南,差不多在十字路口和木材厂的中间,离两边都是两三百米。话说县城本来就不大,从南到北也不过两里的距离。
房子在一个胡同里,胡同不是很窄,至少能走小汽车。左右两边都有邻居,希望好相处。
程榛和张静宁进了屋子,跟知青点儿差不多大小,每屋一个炕。只是灶屋一边是土灶,另一边是个砖盘的炉子,倒是都连着火炕,冬天可以烧炕。
屋子墙上抹了白灰,地上是铺的砖,窗户上是玻璃。赚了赚了。
在灶房,有一个自来水龙头。在房子西边,还有一间小屋子,这就是厕所,有冲水的蹲坑。这就很好了,
走了的这家人,已经把屋子搬空了,所以他们直接往里搬东西就行。
她们又在院子里绕了一圈,院门旁边,还有一个放杂物的小屋子。程榛进去看,竟然也是有炕的。证明可以住人。
等绕过一圈儿,程榛踩才发现了,屋子东墙和院墙之间有一条狭窄的通道,勉强过人的通道,程榛挤过去一看,呵,赚了,房子后面还有一米宽的一块地,正好可以把鸡关进来。
两人看好,张静宁主动选了西屋,那程榛就住东屋。
进了屋子程榛才发现,里面竟然是有电灯的。张静宁说:“我们宿舍也有,可一天也就两三个小时有电,还常常停电。”
有就行,程榛很知足。
她们量了屋子的大致尺寸跟知青点儿没什么区别。可以搬家了。
程榛跟张静宁商量,“咱们是不是把知青点儿的东西搬来,不然放着也是被人拿走。”没人住的屋子,是留不住东西的,尤其是村子里的半大小子,哪儿都敢翻。
张静宁考虑了一下,说:“先去跟郑峰商量一下。”“好。”
两人去木材厂找了郑峰,跟他说了想法。可郑峰的关注点根本不在这儿。他问:“程榛买了个小院?真的?”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又说:“走,看看去。”
郑峰也来参观了一下小院子,趁他参观,程榛先去买了一把大锁,锁门的。
程榛回来,郑峰夸:“不错。”然后他看上了小南屋,说:“我跟你回去搬东西,你把我和王建国的东西都放在这屋,万一他有时间回来,我俩就过来住一下。”
完全没问题啊。唐爱红的东西也得搬来,以免遗失。
三个人刚走到大路上,程榛又遇到了岑瑜归。程榛满脸疑惑,怎么这么多巧遇?是因为县城太小了?
岑瑜归问:“你么这是干什么呢?”
程榛还在想巧遇太多不合理,郑峰就已经把房子的事情说了。于是岑瑜归也说想参观一下。
那能怎么办,看在他帮助过自己的面子上呗。
岑瑜归参观完,听他们商量搬家说:“要搬家呀,我去借辆车,一车都拉来算了。”郑峰点头,然后岑瑜归就走了。
程榛眼睁睁看着两人一句话替她做了决定。
为什么一遇上岑瑜归,事情就跑偏。程榛很想问。
偏就偏吧,郑峰都点头了。当程榛坐上大货车的时候,也只能这么想了。
好歹自己落了实惠,确实能一车搬来。
不过有一件事程榛疑惑,为什么郑峰和岑瑜归这么熟?哥俩好一样?就因为过年几天在一起吃一屋睡吗?男人的友谊这么容易?
车开过赤松镇,然后开上摇摇晃晃的山道。到北山大队的时候,程榛已经快被晃吐了。
大车进村,又引起小孩子们的欢呼,他们追着车跑,直到车停下还围着叽叽喳喳。
程榛打开大门,程榛先去收拾自己的炕柜,把衣服和零七八碎打包。
张静宁先去收拾灶房的碗盘,筷子,其实这些东西,灶房里只剩下公用的,谁也没带的瓷器碗盘。程榛的饭盒水壶都在自己屋子。
碗筷铲勺收好,盖帘儿簸箕收好,案板菜刀收好,油盐酱醋收好,厨房就收拾干净了。
就这些,就能省好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