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凤现在就是想住进西厢房,下塘村的水现在还没退去,房子也不知道还在不在。
就算房子还在,现在也是住不了人的,可能需要长期住在娘家。
且宋小凤的肚子已经七个月了,肯定是要在娘家生产的。
宋家的老宅没建多久,房子都还很新,而且西厢房厨房、茅厕都有,小两口住着再方便不过。
“可以啊,只有你和姑爷两个人?你公公婆婆住哪?”
“公公婆婆去二哥家住了,大哥和大嫂带着孩子回大嫂娘家住了”
宋小凤嫁的是小儿子,上头还有两个哥哥,大哥和大嫂在家种田,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
二哥和二嫂则在镇上卖菜,置办下一个小院子。
镇上没有被水淹,老两口去投奔二儿子去了。
“那行,我回去把钥匙拿给你们,不过丑话说在前头,我那边离得比较远,你坐月子的时候可能顾不上你,过来伺候不了。”
总不能让二房出物又出人吧,杨珊的话是当着宋母和宋大嫂的面说的。
就是要一个承诺,出物可以,但是别到时候人不过来又有闲话。
听到这话,宋母忙说不会不会,这里有她、宋大嫂和小宝媳妇三个人呢。
杨珊两口子又是出屋子,又是拿东西过来,已经非常尽心了。
只有宋大嫂撇撇嘴,没说话。
想也知道,宋小宝媳妇现在都还没起床,饭也不做,更加不可能去伺候宋小凤坐月子了。
宋母的身体又不太好,总不能都让她干,到时候活还得落到宋大嫂身上。
不过宋大嫂也对杨珊说不出什么话,毕竟人家有钱,房子都出了,自己没这个本事,也没什么好说的。
到了中午宋河才回来,浑身上下连头发上都是泥水,现在河水浑浊,也不敢下河去冲一下。
杨珊去给他找干净衣服,让他赶紧去洗澡。
宋河洗完澡,才坐下来好好说话。
舅舅和舅妈已经救回来了,大水中老两口爬上了谁家的屋顶,后来屋顶也被淹了,就爬上了一棵大树。
一直在树上等着洪水退去,人倒是没事,就是饿得头昏眼花。
已经两天没吃饭了,就啃着树皮树叶熬过来的。
现在在老宅那边喝着粥呢,等会去开个治风寒的药吃着就是了。
他和宋大哥一直找不着人,又要留一个人看着牛车,只能轮流去找,才耽误了这许久。
杨珊把房子的事和给宋小凤带过去的东西跟宋河说了,宋河没说啥,杨珊已经仁至义尽了。
再说也不是感情多好,宋河一直在外面打零工,和龙凤胎相处很少。
宋母宝贝着龙凤胎,觉得宋河力气太大怕伤到孩子,小时候不太让宋小宝和宋小凤与宋河接触。
长大后兄妹之间都生疏了,也都各自成家,更没有相处过了。
两人商量着,等会带些东西过去看舅舅和舅妈,两个孩子就不过去了,小孩子抵抗力弱。
舅舅舅妈在洪水中泡这么久,怕染上风寒,再传给两个孩子就不好了。
照例带了五十斤大米。一麻袋红薯过去,衣服宋母那里应该有给舅妈的。
银子也没给,毕竟只是亲戚,没有宋小凤一母同胞那么亲近。
洪水走后,大家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
杨二哥和徐父放心不下镇上的铺子,准备去镇上看看,赶着牛车就出发了。
两人回来的时候一脸煞白,同时也为自家搬回村里的决定庆幸不已。
原来他们到粮铺的时候,发现粮铺的门窗已经被砸了,现在空荡荡的,谁都能进去。
连粮铺后院的地窖也被翻了,好在粮食已经全部搬回村里了。
特别是,听说了陈家粮铺的事情,两人都后怕不已。
去陈家看望了一下,见到孤儿寡母太可怜,还偷偷给了一点银子。
陈掌柜的儿子原来是个白白胖胖的小子,现在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了。
两人回来的路上,镇边路口还有一群衣衫褴褛的人,虎视眈眈的看着来往的路人。
如果他们不是两个大男人,还驾着牛车,车上也没有什么物资的话,肯定被抢了。
杨二哥和徐父一再告诫大家,去镇上要小心。
已经有了乱象的趋势,都不知道以后严寒再次来临会怎么样。
几天后赵家一家人也回村了,引起了不小的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