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家里的东西呢?粮食还在吗?”
“没了,都没了,我们已经一天没吃饭了”
“怎么这么命苦啊!”
宋母说着又开始哭起来,宋小凤也跟着抹眼泪。
“小妹别哭了,还怀着孩子呢,听大嫂的啊,大嫂这就给你们做饭去。”
杨珊站着也不是坐着也不是,安慰了宋小凤两句,也跟着进了厨房。
“老大、老二,你们可都听见了,你们舅舅还不知道是生是死呢,你们可得帮忙去找找。”
“是,我和二弟换件衣服就去找。”
“是啊,娘您就放心吧。”,宋河也答应着。
“这个时候就把三弟给忘了,哼。”,宋大嫂冷哼一声,起身去给宋大哥找衣服。
堂屋的话在厨房听得一清二楚,杨珊也回家去给宋河找衣服,顺便嘱咐两句。
不是杨珊说,宋父宋母看着公平,其实很偏心。
如果是分东西肯定少不了宋小宝的好处,但是苦活累活,需要出钱出力的地方全扔给老大老二。
特别是宋河,就是个大冤种,老两口跟着宋大哥过,对宋大哥还顾忌着些。
对宋河就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现在宋小宝媳妇都娶了,还像个孩子一样担不起事。
像找人这样的事情,杨珊没意见,亲舅舅呢,去找是应该的。
但是宋小宝也应该去吧,结果宋母绝口不提,也不怪其他人有想法。
宋河和杨珊回家,杨珊给宋河找了些旧衣服,这样泡水里扔了也不心疼。
好在现在不冷了,不然穿着棉袄泡在水里,更加行动困难了,也容易生病。
还用树脂和布料做了几个火把,现在天已经黑了,又没有电筒,只能用火把了。
这个树脂还是在小树林里找到的,杨珊当即就想到用来照明,囤积了不少。
现在家里的油灯都是烧的这种树脂。
宋大哥和宋河,带着干粮、水、照明的火把,赶着牛车往塘下村去了。
杨珊和宋大嫂妯娌两个在老宅正屋给大伙做了晚饭就回去了。
杨珊借口放不下两个孩子,饭都没吃就回家了。
回到家没人,杨珊去了杨家,两个孩子刚吃完饭,和两个表哥玩呢。
杨母见到杨珊不免详细的询问了一番,听说下塘村的光景,忍不住唏嘘,世事无常。
听到小姑子回家住,劝杨珊不要小气,该送东西就送,谁家还没个困难时候。
杨珊当然不会说啥,人家回自己家有什么好说的,再说已经分家了,也轮不到杨珊去伺候宋小凤。
回去后,杨珊等了许久,见宋河还没回来,只好把门栓上,先睡去了。
宋河一晚上都没回来。
第二天一大早,杨珊就找了自己的一些旧衣服,带了一床新棉被、五十斤大米、一麻袋红薯过老宅去。
还准备了一两银子带过去给宋小凤两口子,别看只是一两银子,购买力不小。
很多庄户人家,省吃俭用、打零工,一年到头也就挣个一两、二两银子。
分了两次才全带了过去,过去的时候,那边还没吃饭呢。
宋母和宋小凤择着菜,宋大嫂在炒菜。
宋大嫂顶着两个黑眼圈,一看就是没休息好,一问宋大哥果然也没回来。
看到杨珊带这么多东西过来,宋小凤和钱姑爷自是感谢不已。
他们昨天来的时候,连一件换洗的衣服都没有。
当时只顾着逃命,宋小凤大着肚子,还要时刻看护孩子,两口子什么都没从洪水中抢回来。
“小凤肚子几个月了?孩子没闹腾吧?”
杨珊坐下休息,问一旁的宋小凤。
“七个月啦,这孩子乖得很,知道心疼娘。”
说着宋小凤便期期艾艾的向杨珊问房子的事。
早先分家的时候是把老宅的西厢房分给了宋河的。
杨珊刚穿过来的时候也是住的这里,后面建了新房子才搬走的。
搬走后西厢房就空置了,被杨珊拿把锁把门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