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皇帝抱恙在身,已渐渐无心力处理朝政。想到二皇子等人的事情殷鉴不远,老皇帝不愿意让自己的不省心儿子们参与到这方面的事务中,魏王是未来的天子,倒是能看,只要安乐王肯虚心辅佐。
这样一来,伴随着天子病重到来的诏书是,钦封魏王为皇太子,安乐王从旁辅佐,公卿大臣服从号令。
一封诏书, 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安县侯府一听说老皇帝病重的消息,贼心不死,打算拥护关押宗人府的三皇子来一次兵变上位 。
没想到,老皇帝直接越过几个皇子,改立魏王为皇太子。为了凸显魏王的名正言顺, 老皇帝下旨追封魏王之母为慈孝皇后,等同于告知天下人,魏王是嫡子,他当储君是天命所归。
安县侯算盘落空,但他私找三皇子意图谋反的事情被人告发,老皇帝这一次再也没有容忍他了,赐死了安县侯。
安县侯伏诛,朱家上下顿如一盘散沙。
侯夫人整天哭哭啼啼,唉声叹气,之前侯府的姨娘妾室们更是在安县侯一死后, 卷了细软,离开了安县侯府 。有孩子的带着孩子走,没有孩子的也被娘家接走,明眼人一看便知 ,朱家倒了。
徒留侯夫人和朱培道大眼瞪小眼,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操心劳累。
原本阔绰的公子哥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浪漫多情的心也多了一些现实的想法。
“娘 ,从今以后,您有我,不会饿着肚子的。”朱培道仍旧抱有乐观的想法。
虽然朱家大不如以前,姑母也被逼着出家,可是,朱家的顶梁柱是他,他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咋能在风雨飘摇之际不管不顾呢?
自古以来,男儿顶天立地,建功立业,封妻荫子 ,传宗接代,壮大家族,那不都是男子该做的吗?
侯夫人闻言,哭得更伤心了。
儿子太傻了,这时候的朱家哪里会有什么出路呢?
朱培道暂时放弃了寻找裴韵莹的想法,他努力克服着以前不爱过问家中生意和不与官吏商贾打交道的坏毛病,想方设法要让朱家生活安稳一点。
可是 ,谈何容易?朱家的钱财已大部分献给三皇子活动官场了,而且三皇子府也被查抄,府内所有的财产玉器悉数上交国库。
朱家的钱缩了一大半不说,安县侯近些年的俸禄所剩无几,有的被人瓜分走,侯夫人当家过,最知道朱家内部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至于朱家名下的田产店铺,不提也罢,查封的查封,不景气的不景气,哪里会有什么快活日子?
因安县侯和三皇子之故,此生朱培道无望科举入仕。就连叔伯兄弟家的也被逼着辞官归隐,朱家彻底无望。
但朱家留下来的财富足够他们衣食无忧,只要不大手大脚。朱培道暗暗庆幸自己不算是爱享受的人,精打细算一阵子,再做点小生意,也该会拥有比较好的生活。
朱培道的苦头是无穷无尽的。他没有当过家,只一厢情愿地认为做生意不需要费太大的力气,他也不笨,完完全全上得了手。
等真正上手了才发现,原来做生意有那么多的弯弯绕绕。做了几笔生意被人坑得血本无亏不提,他去哪儿也都会引来一干人等的冷嘲热讽 。
以前朱培道高高在上,自命不凡,他们碍于皇后的尊贵和安县侯的身份 哪里敢得罪这位公子哥?现在好了,公子哥不过是一落魄的鸡,安县侯被赐死是罪人, 朱家满门再无崛起的希望。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朱培道忍辱负重,咬牙切齿。他已经得罪不起这批达官显贵的子弟们了,他不再是国公世子,皇后侄子,只有忍住这口气,他一直留在京城无非是徒留笑柄罢了。
要不是母亲体弱不宜长途奔波,,三皇子那边也需要他去看看,否则 他真的不想留在京城。
朱培道摔了一个又一个跟头,年轻气盛的公子哥当年能一掷千金为红颜,如今的他,衰老而平庸,再也无心力做得出那等热血上头的事情了。
在朱培道一心一意要重振家族的时候,另一头,皇宫的老皇帝年迈多病,确立太子后的老皇帝一夜之间轻松了很多,而且他也把诸多朝政大事委托安乐王和皇太子处理 。
皇太子年幼,但胜在聪明伶俐会听谏言,安乐王也是忠心耿耿的能臣,这个君臣组合,老皇帝是比较放心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安乐王的地位水涨船高,老皇帝直接准许他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这是极大的恩宠荣耀,历朝历代并没有多少人能够获得如此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