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王地位上升,朝野上下莫不敬重,毕竟他深受天子信任,太子也对他毕恭毕敬的,日后会是呼风唤雨的权臣 ,犯傻了才要和安乐王过不去 。
即便如此,安乐王始终低调平和,谦逊豁达,全无仗势欺人的姿态,如此,更加深了大家对他的好感。
两年后,老皇帝溘然长逝,临终前遗诏,钦封安乐王为摄政王,掌军国大事,于太子大婚后还政。
另外,老皇帝又封了四个顾命大臣共同辅佐皇太子。显然是有意约束安乐王的权势。
皇太子灵前继位,次年改元。新帝乃一稚童,朝中大事全由安乐王做主。
一开始还算和谐,朝中秩序井然,只是,日久天长,野心的滋长不断地腐蚀人的内心,安乐王和四个顾命大臣对上了,最后是安乐王大获全胜。
最好笑的是,此次顾命大臣派人刺杀的事件中,竟然有朱培道的影子 。
由于朱家的落败,以及种种耻辱的经历,只懂风花雪月的公子哥也终于学起他的亲生父亲,搞起阴谋诡计了。
安乐王冷冷一笑,论律法流放了朱家满门 。早年安县侯密谋皇位能被老皇帝宽恕,不牵连全族,但这一次,安乐王不会心慈手软。况且 ,陆先生也想买朱培道的命,他干嘛不趁势成全呢?
大手一挥,朱培道和朱家妇孺男子一律流放边关苦寒之地。
昔日煊赫的朱家,转眼间楼塌了 ,人也散了。朱培道在流放的途中死了,死后草草一卷尸体,随意丢弃乱葬岗。朱家人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了 ,唯有立墓碑哭泣哀悼 。
流放的岁月是漫长煎熬的,朱家剩下来的人苦苦挣扎,活下来的寥寥无几。
陆离得知朱培道已死的消息后,并未有太大的反应 。早在他伤害裴韵莹时,就该千刀万剐了,这样的结局,也是一报还一报。
裴韵莹原本管理的店铺她没有再要回来,反正已被售卖了,况且她也不是裴韵莹,裴韵莹是小有名气的人,朱家如今已是人人喊打,以免蜚短流长。
安乐王见之, 轻叹息,“明乐县主和亲,估计朱培道都不知道是他惹的祸。本来她是不需要走的,偏偏他痴心于明乐县主,越郡王府只是闲散宗室,无权无势,朱氏又碍于面子不好反对,只好想此下策拆散他们了。”
朱家人做事只求利。裴韵莹在时他们从未正眼瞧过一眼 ,只高高在上地觉得裴韵莹一卑微民女,高攀了朱家门楣。
朱培道为爱痴狂,他们只会迁怒裴韵莹,认为是她的错 。
“昌乐在王才人二皇子他们出事时,跟朱培道和离了。朱培道口口声声说自己逼不得已娶了她,昌乐哪是忍气吞声的主?竟是阉了他,让朱培道从此以后再无子孙。也是天道好轮回。”
嚣张跋扈的昌乐公主没有后台,再也没有往日盛气凌人的资本,开始缩着尾巴做人。
裴韵莹的流产,是昌乐公主的手笔。昌乐公主嫉恨裴韵莹深得朱培道的欢心,不愿意她生下孩子威胁到自己,于是十分果断地用了一碗红花,送走了裴韵莹的孩子。
裴韵莹痛不欲生,意欲求死,也离不开昌乐公主的咄咄逼人 。
昌乐公主和离时 ,连孩子都不想要,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子跟着朱培道去边关,幼年夭折。这或许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陆离轻嗯一声。
狗咬狗,一地鸡毛。现在昌乐公主也无人敢和她在一起了,她阉了朱培道的“丰功伟绩”已是人尽皆知,加上二皇子的因素,谁敢要一个这般凶悍的媳妇?
到底是公主之尊,明面上安乐王没有多亏待她,但对于同为先帝的子嗣,荣王福王等人富贵满门不提,就连她一直看不起还欺负的几位公主分别封了长公主,益封食邑,夫婿和子女也很得安乐王和新帝的宠爱。
几位不起眼的长公主也凌驾在昌乐公主的头上了,境遇的落差 ,昌乐公主满心的愤怒和痛苦,她接受不了如此打击。
安乐王不会管昌乐公主 ,昌乐公主是死是活无所谓。反正跟她过不去的是昌乐公主 。
昌乐公主迫切地想改变这一切,又无能为力 ,走到哪里都是无人问津。
没人在意的她没过几年也走了,长时间的愤怒和折腾让她过早地离开人世,去世后,安乐王只用公主之礼安葬了她。
而陆离在一切大功告成后悄然离开京城,去往北溪镇,开了一家书院,当起教书先生,人称凤章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