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传到长安,李渊大喜,下诏任命罗艺继续为幽州总管,封为燕王,赐姓“李”,并赐以金银绸缎,以示嘉奖。
罗艺成为唐朝朝廷命官,他站在幽州城楼上,望着远方的山川,心中感慨万千。
他转身对身旁的副将薛万均说道:“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唯有唐公李渊,方能平定四海,还百姓以太平。”
副将薛万均点头应道:“将军高瞻远瞩,我等愿誓死追随!”
此时,幽州的百姓得知罗艺归顺唐朝,纷纷欢呼雀跃。纷纷激动地称赞道:“罗大人英明,此举实乃明智之选!唐公仁德,天下归心,幽州百姓从此可享太平了!”
罗艺的归顺,不仅为唐朝增添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也为天下百姓带来了希望。他的选择,展现了乱世中一位将领的智慧与担当。正如他所说:“天下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罗艺的归顺,正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也为他自己和幽州的未来铺就了一条光明之路。之后罗艺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协助唐朝平定了窦建德、刘黑闼等割据势力。
可惜的是,后来罗艺因曾得罪过李世民,内心恐惧不安,最终图谋反叛。公元627年,罗艺假称奉密敕,麾兵入朝,途中趁势占据了豳州。太宗命令长孙无忌与尉迟敬德率兵讨伐罗艺,罗艺兵败后逃奔突厥,最终在宁州边界被其部下斩杀,首级被送到京师。这是后话,我们在后文再详细介绍。
当时,跟随罗艺共同归顺唐朝的还有副将薛万均及其弟薛万彻等七兄弟。
薛万均出身不详,卒于641年;薛万彻身不详,卒于653年,京兆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人,原籍敦煌。兄弟两人出身将门,父亲为隋朝名将、左御卫大将军薛世雄。他们另有兄弟三人(有学者考证,全部兄弟或为七人,但史上留下姓名的为五人),兄薛万述、薛万淑,弟薛万备,皆是隋末唐初身负显赫战功的将军。
薛家兄弟原籍敦煌,后迁徙至京兆咸阳。他们的父亲薛世雄在隋大业末年为涿郡太守。薛世雄(555年-617年),字世英,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人,是隋朝末年的一位着名将领。出身于河东大世族,其父薛回曾在北周任泾州刺史。薛世雄自幼性情凶狠好斗,喜欢与儿童玩耍打仗游戏,表现出过人的军事天赋。十七岁时,他随北周武帝讨伐北齐,以军功被授予帅都督。
薛世雄在隋文帝时期多次建立战功,官至仪同三司、右亲卫军骑将。隋炀帝统治时期,薛世雄先后参加对吐谷浑、突厥、高句丽的战争。大业四年(608年),他被任命为玉门道行大将军,率军孤军越过沙漠,攻打伊吾国,伊吾人请求投降。薛世雄在汉代旧伊吾城东筑新城,留下士兵戍守,回京后升任正议大夫。
隋炀帝曾称赞薛世雄“廉正节概,有古人之风”,并超拜其为右翊卫将军。魏征等《隋书》评价薛世雄与其他将领如罗睺、法尚、李景、慕容三藏一样,以骁武之姿在有事之日取得富贵。
大业八年(612年),薛世雄奉命率军出沃沮道,与各路大军共同攻打高句丽。虽然在战斗中取得胜利,但因军纪问题被免官。大业十三年(617年),李密率领瓦岗农民起义军进攻洛阳,隋炀帝下诏命薛世雄率领燕地三万精兵讨伐李密。然而在途中遭遇窦建德的袭击,兵败后逃回涿郡,因惭愧忧愤发病而死,时年六十三岁。
薛世雄死后,薛万均与其弟薛万彻都客居幽州,因他们与其父一样武艺超群,兄弟两人为幽州刺史罗艺所爱。罗艺决定投靠唐朝时,率薛家兄弟投奔李渊。
薛万均随罗艺归顺唐朝后,被皇帝李渊封为上柱国、永安郡公。薛万彻被任命为车骑将军、武安县公。
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兄弟两人立下了汗马功劳,协助唐朝平定了窦建德、刘黑闼等割据势力。在武德元年(618年)和武德三年(620年),薛万均两次建议罗艺以计取胜,成功击败窦建德的大军。在唐军平定刘黑闼的战争中,薛万均表现出色,被任命为右二护军。在贞观初年,薛万均随柴绍讨伐梁师都,击败突厥兵,升任左屯卫将军。在贞观八年,薛万均以行军副总管的身份随李靖征讨吐谷浑,单骑冲阵,勇冠三军,斩杀数千敌军。在贞观十三年,薛万均以交河道行军副大总管的身份随侯君集击败高昌国,进封潞国公。贞观十五年(641年),薛万均因清理宫苑的闲杂人员不彻底,获罪入狱,忧愤而死。
唐太宗李世民为其举哀,命其陪葬昭陵。唐太宗评价薛万均为“朕之勋旧,不幸早亡”。这是后话,我们后文会详细简述。
薛万彻也是以勇猛着称,常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在幽州保卫战中,他与薛万均并肩作战,屡次击退窦建德的进攻。一次战斗中,薛万彻单骑冲入敌阵,连斩数名敌将,敌军闻风丧胆。战后,罗艺称赞道:“万彻之勇,可谓万人敌!” 然而,薛万彻的性格也使他有时显得鲁莽。他曾因一时冲动,险些误了大事。后来,在兄长薛万均的劝导下,他逐渐学会了冷静思考,成为一位更加成熟的将领。
罗艺带领薛万均、薛万彻正要归顺唐朝时,正值窦建德攻克冀州建立夏国政权,窦建德兵力十分强盛,欲扩张河北领地,率领十万大军进攻幽州。
罗艺准备迎战,薛万均提出了“以弱兵诱敌,以精骑伏击”的计策。他对罗艺说道:“敌军势大,我军兵少,若正面迎战,必败无疑。不如派弱兵背靠城池,依托河水布阵,窦建德必定渡河进攻。我愿率一百精骑埋伏于城旁,待其半渡时出击,必能大获全胜。”
罗艺听从了他的建议。窦建德果然率军渡河,薛万均趁机袭击,大败窦建德。窦建德最终无法攻到幽州城下,于是分兵进攻霍堡及雍奴等县,罗艺再次出击,将其击败。双方相持一百多天,窦建德无法取胜,只得退回乐寿。
此战充分展现了薛万均的军事才能和冷静的判断力。薛万均不仅勇猛善战,还善于安抚军心。他常对部下说:“为将者,当以保境安民为己任,不可恃强凌弱。”他的言行深受将士们的敬重。
罗艺此战不但胜利,还在战场上捕获了跟随窦建德的隋朝通直谒者温彦博,任命他为司马。
温彦博,字大临,是隋末唐初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他出生于太原祁县(今山西省祁县),是温氏家族的一员,家族背景显赫。温彦博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擅长辞令,展现出非凡的才智。温彦博在隋朝末年曾任幽州司马,在隋末农民起义中,温彦博曾跟随窦建德,成为其幕僚。窦建德称帝后,温彦博被任命为起居舍人。
罗艺归顺唐朝,温彦博也支持这一决定;唐朝皇帝李渊下诏任命温彦博为幽州总管府长史,不久又调任他为中书侍郎,后成为唐初名相之一。温彦博的哥哥温大雅当时任黄门侍郎,兄弟二人同在朝廷担任要职,时人都以此为荣。
温彦博(大临)与他的两位兄长温彦宏(大雅)和温彦将(大有)并称为“三彦”。他们是唐代初年着名的政治家,皆以才华横溢和为官清廉着称。温彦博官至尚书右仆射,封虞国公;温彦宏官至礼部尚书,封黎国公;温彦将官至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三人同出一门,成就斐然,被时人誉为“三彦”,创造了温氏家族在唐代最为辉煌的篇章。
随着邓暠、罗艺以及薛氏兄弟等辽东、河北势力的相继归降,窦建德在河北的扩张势头暂时得到了遏制,使得刚登基七个月的唐朝皇帝李渊得以稍作喘息,腾出精力来进行唐初政治活动的建设部署。突厥的骑兵也在北部边境蠢蠢欲动。内忧外患之下,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唐朝皇帝李渊将会如何破局,我们下章将继续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