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渊在长安城称帝,建立了唐朝,唐朝政权迅速扎稳根基,稳健发展,那么其他割据势力又发展的如何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如残烛般存在的东都洛阳政权。
前文讲过,为了稳定军心,宇文化及率众想要回到关中老家,厚着脸皮四处宣扬要赶走已经扎根长安城的唐高祖李渊。结果他们行至黎阳仓附近,便被李密部署在那里的瓦岗军击败,不得已,谁都不待见的宇文化及掉过头来,又向着东都洛阳方向挺进。
东都洛阳杨侗已称皇泰帝十多日,只因宇文化及要来东都的消息传来,城中一片慌乱,人们神色匆匆,街头巷尾都被一种压抑的氛围所笼罩,因为谁都不想像隋炀帝那样被宇文化及给勒死。
宇文化及的名字仿佛就代表着死亡与灾难,他在江都的恶行让人们谈之色变,如今他的兵锋即将逼近东都,满朝上下听闻此事,就如同惊涛中的扁舟,每个人都震惊得瞪大了眼睛,恐惧紧紧地揪住了他们的心。
此时,担任文臣的盖琮思索良久之后,终于鼓起勇气上书朝廷。他言辞恳切地在奏疏中向皇泰帝汇报道:“如今敌我形势严峻,那宇文化及来势汹汹,而我东都兵力空虚。但我们还有一位可用之人,那就是瓦岗军首领李密,他麾下兵强马壮,若朝廷能够赦免他的罪行,给予他一个机会,让他知道朝廷尚有接纳之意,相信他定会与朝廷联合起来,能够在正面与宇文化及的军队展开殊死搏斗,如此一来,我们便可化险为夷。”
盖琮字仲璵,是赵郡平棘(今河北省赵县)人。他出身于一个地位显赫的家族,其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曾在隋朝不同的州担任刺史,被誉为“冠盖朝伦,俨作模楷”。盖琮本人以孝顺、诚信、仁爱着称。他注重自身修养,待人真诚,乐于助人,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誉。他曾被郡将郦伯伟任命为功曹,他在任职期间表现出色,深受郦伯伟的信任和尊敬。
郦伯伟是隋朝末年的一位官员,曾任冀州刺史。他因举荐刘昼而闻名,刘昼在郦伯伟的推荐下获得了秀才的称号。刘昼起初热衷儒学,但后来悔恨自己“不学属文”,在四十八岁时才获得秀才举。郦伯伟发现了刘昼的才华,并举荐了他,使他得以在学术界崭露头角。郦伯伟的举荐对刘昼的职业生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他能够在学术界获得一席之地。
刘昼是北齐时期的一位着名文学家,字孔昭,渤海阜城(今河北泊头市交河镇)人。他自幼家贫但酷爱学习,曾师从多位学者,研习《三礼》和《服氏春秋》等经典。尽管刘昼学识渊博,但在朝廷的考试中屡试不第,十年未能考取秀才。
在多次科举失利后,刘昼悔恨自己未能早点学习写作,于是发愤撰写《高才不遇传》。他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冀州刺史郦伯伟的赏识,郦伯伟在看到刘昼的作品后,极力举荐他,刘昼最终在四十八岁时获得了秀才的称号。
刘昼的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采的重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风气盛行,士人们纷纷学习写作诗文,以应对朝廷的选拔标准。刘昼的经历也展示了这一时期“以文取士”的选士制度。
刘昼的生平事迹不仅是个人的励志故事,也反映了南北朝时期文学风气的变迁和社会对文采的重视。
盖琮此刻的上书和建议,仿佛给这令人窒息的氛围带来了一丝曙光,也引起了朝廷中一些人的关注与讨论。
元文都站在一群大臣之中,此时他的脸上带着一种别样的神情。他缓缓地对卢楚等人说道:“诸位,你们也知道,如今我们对宇文化及的仇恨还没有洗刷,而兵力又不足。如果赦免李密的罪行,让他去攻打宇文化及,那么他们两个贼寇就会互相争斗。我们可以慢慢等待他们两败俱伤,坐收渔翁之利。等宇文化及被打败后,李密的军队也会疲惫不堪;而且他的将士们都贪图我们的官职和赏赐,很容易被我们离间,到时候连李密也可以被我们擒获了。”
卢楚等人听了都觉得有道理,于是就任命盖琮为通直散骑常侍,带着皇帝的敕书去赐给李密。
卢楚等人听了元文都的这一番分析,不禁纷纷点头。
他们也都意识到,在这艰难的局势下,这似乎是一种无奈却也最为可行的办法。于是,众人商议之后,便决定任命盖琮为通直散骑常侍。
通直散骑常侍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主要职责包括在宫廷内规谏皇帝的过失、担任顾问,同时在外则随皇帝骑马出行。这一职位在曹魏时期设立,并在晋武帝时期形成了“通直散骑常侍”这一名称,由两名员外散骑常侍与散骑常侍共同轮流值班
这个职位在朝廷中也算是较为重要的角色,赋予盖琮这样一个使命,也是对他的信任与期待。
随后,杨侗精心准备好皇帝的敕书,盖上皇权的玉玺,将敕书郑重地交给盖琮。盖琮接过敕书,感受到了其中的沉重与期望,带着这项重任,向着李密所在的方向出发而去。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盖琮前脚刚走,东都洛阳便又收到了雪上加霜的消息:隋朝安阳令吕珉带着相州投降了唐朝,信都郡丞麴棱也投降了唐朝,唐朝朝廷分别任命他二人为相州刺史和冀州刺史。
吕珉任职的相州,其治所主要在现今的河南省安阳市。相州始建于北魏天兴四年(401年),治所在邺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南)。隋朝建立后,相州治所迁至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市)。隋开皇十年(590年),分置相县,治所在安阳城。
安阳市在1974年发现了隋代瓷窑址,窑址位于安阳市北郊洹河南岸。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60米,面积达9万平方米。瓷窑略呈圆形,内径约1米,窑壁厚015米,残迹高11米。发掘文物包括支烧具、支棒、器托、垫饼及范模等,显示了先进的烧瓷技术。
安阳隋代瓷窑址的发现,不仅为研究北方青瓷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也揭示了隋代瓷器产业的繁荣和安阳在当时社会的文化地位。
麴棱任职的冀州,即隋朝的信都,位于今天的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历史上曾被称为信都郡或冀州。信都的名字最早起于战国时期,赵国成侯将邢(今邢台市)改为信都,以表达他“言必信,行必果”的决心和信心。
隋开皇六年(586年),信都分为长乐县。大业三年(607年),废信都入长乐县。唐初,信都复为信都县。武德四年(621年),改信都为冀州,领信都、堂阳、南宫、枣强、武邑、衡水9县。
麴棱投降唐朝不久,在窦建德攻打冀州时,麴棱固守城池,誓死不降。不过荒唐的是,麴棱采用了迷信的抵抗策略,但最终城池还是陷落了。这里作为历史中的趣事我们可以了解一下。
窦建德攻打冀州时,唐朝初建,朝廷兵力尚未能顾及到冀州地区,未能及时支援。眼看城池将被攻破,麴棱的女婿崔履行自称有奇术,可以使进攻的敌人自己失败,麴棱信以为真,同意女婿采取迷信行为施展“法术”破敌。
崔履行命令守城的官兵放下武器,全员席地而坐,不得随意作战,自己则穿着丧服,登上城墙北的城楼恸哭,并让妇女们登上房屋四面抖动裙子。
这种荒诞的抵抗方式反而让窦建德感到困惑,命令军队停止攻城。原来他认为麴棱在生死存亡之际,以此“祭奠”方式来向隋朝和已经殒命的隋炀帝示忠,窦建德心中满是感动,极力夸赞麴棱是个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