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我都没有行过礼,他还照样请我出山。满朝诸公也都被我骂遍了,不少您这一位。”
李蒙打破尴尬局面说道,“你知道我的身份和本事,就不要玩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有什么想问的就问。
“当皇帝有什么好的?太上皇可知,始皇帝怎么死的?批奏牍累垮的!汉献帝当一辈子傀儡,隋炀帝被绞杀时连条像样的白绫都没有——”
他猛地转身盯着李渊:“您算运气好,只是被儿子关在这金笼子里!”
李世民手中茶盏一晃,碧色茶汤泼湿袖口。长孙皇后指尖捏紧帕子,绢面鸳鸯皱成一团。
“放肆!“老宦官刚出声就被进来的冬梅按跪在地。
“您以为当皇帝威风?“
李蒙歪头打量李渊铁青的脸,“卯时晨起听朝,亥时挑灯批折,睡不足三个时辰!吃口炙羊肉尚食局要记档,宠幸哪个妃子女官要录册——“他突然嗤笑,“活得比驴累,死得比猪惨!“
“够了!“李渊须发皆张。
李蒙却变本加厉:“做得好是应当应分,如今蝗灾便是天子失德!突厥叩关骂你昏庸,五姓七望天天拿天人感应戳脊梁骨!”
他侧身一转,左手背身,右手比三,“中国六百多个皇帝,正常死亡率43,活过60岁的不到三成——”
他忽然转头盯着李世民,“二凤兄现在眼底乌青比熊猫还重,在我的历史中他才活了五十多岁!“
“再说这家务事——“
没给众人反应时间,李蒙指着李世民说道,“您立太子时,若不玩权衡术,他们兄弟能走到兵戎相见?“
他忽然压低嗓音,“玄武门那天,您搂着裴寂说‘此乃天命’时,真没听见承乾殿的哭声?“
李渊手一抖,犀角杯砰然坠地,酒液溅湿蟠龙袍。
李世民脸色煞白,恍如又见那日血染宫阶。
“太上皇当年晋阳起兵,七日下长安,三年平群雄——“
李蒙忽然提高声音,“这份功业,比汉高祖还快三分!“
李渊脊背不自觉挺直,浑浊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西秦霸王薛举三十万铁骑,被您打得只剩八千残部!“李蒙声震殿梁。
“再看汉武帝!“
李蒙双手背身,微微仰头,“元狩年间北击匈奴七百里,晚年却因巫蛊之祸血洗长安,疑心亲生骨肉,屠尽三族,连襁褓中的曾孙都不放过!“
长孙皇后突然掩口轻呼,李世民冷汗浸透中衣,恍见玄武门前大哥建成子嗣的鲜血。
“您如今困坐深宫,不正如征和年间的汉武帝?“
李蒙忽然瞪大眼睛盯着李渊,“非要等到儿孙相残才写悔过书?“他突然俯身逼近,“您当年晋阳起兵时,平阳公主带着娘子军助阵——若她活到今日,忍心看父亲把子女逼成仇寇?“
背身向殿门,李蒙感慨道:“汉武晚年尚知轮台悔过,老爷子您连温泉都不敢泡——“他忽然回眸冷笑,“这开国之君的胆气,终究敌不过权力这碗毒酒啊!“
李渊浑身剧颤,瘫坐到案几边,案头酒杯滚落阶前。
接着李蒙微笑道:“您应当已经知道,我是千年后世之人。在我那历史中,李二郎从渭水之盟到灭东突厥只用了三年,而汉武帝打匈奴耗空文景之积!”
李渊指节发白,李世民瞳孔微缩——这是父皇最忌提及的对比。
再次盯着李渊,李蒙眼睛微微眯起:“三年内灭东突厥!此后,五年拓疆西域!十年后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太宗李世民,上马杀敌,下马治国,被称为四大千古一帝之人,对内文治天下,对外开疆拓土,开创‘贞观之治’。”
“知进退,明得失!这局棋,您该含笑收官了!”
李蒙叹息了一声,面露不甘之色看向李渊,“您开创大唐基业,已为后世立下不世之功。如今二郎继承大统,朝野归心,若您仍事事过问,恐让二郎为难。父子若因权柄生隙,反让外人钻了空子——当年隋文帝与杨勇之事,便是前车之鉴啊。
“玄武门之事虽已过去,但若您与二郎再生嫌隙,难保其他皇子不会借机生事。您退居幕后,既是护住二郎的威信,也是护住李家子孙的长久平安。
“您从晋阳起兵到一统天下,仅用七年便终结隋末乱世,这等功绩千古罕有。史书工笔必以‘祖’之名铭记您的伟业,后世帝王再难超越。”
“汉高祖刘邦晚年猜忌功臣,汉武帝与太子刘据相残,皆因权力不放所致。您主动禅位,既成全了‘父慈子孝’的美名,又让大唐免于内耗——这才是真正的帝王智慧。
“您不必再五更上朝、夜半批奏,可重拾当年射猎、宴饮之乐。听闻西域献来胡旋舞姬,岭南送来荔枝鲜果,……这些趣事,何不亲自体验?
“您若愿将起兵故事、治国心得传授史官,后世必称您为‘通达之君’。比起在朝堂劳神,不如为李氏皇族留下一部传家宝典。
“二郎每日处理完政务,都会带承乾、青雀来向您请安。含饴弄孙之乐,岂不比在朝堂上听群臣争吵快活?
“二郎私下常说:‘父亲当年教我骑马射箭,如今我治国却难让他安心,实为不孝。’您若放手,既是成全他的孝心,也是成全大唐的盛世。
“隋炀帝当年若肯退居洛阳,何至于身死江都?如今突厥虎视眈眈,山东士族未服,正是二郎施展拳脚之时。您若强行干预,恐让突厥觉得我大唐内部不稳,反而引火烧身”
说了这么多,李蒙也累了,静静地站着等候。
整个大殿里面也异常安静,四周的宫女内侍不知道什么时候退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