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三思咬牙切齿道:“哼,不过是暂时的挫折罢了。我们不能就此罢休,一定要想办法扳倒魏元忠。”
来俊臣点点头,说道:“武大人放心,我们再寻机会。”
三人各自心怀鬼胎地离去,而武则天在大殿中,依旧为边关之事忧心忡忡。
散朝之后,武则天心烦意乱,遂遣其亲信上官婉儿前往狄仁杰府上。
上官婉儿至狄府,狄仁杰恭敬相迎。上官婉儿呈武则天之书信与狄仁杰,信曰:
“狄公吾卿:
今朝堂之上,武三思、来俊臣等辈欲阻再遣人往边关查军粮失窃之事,其言其行,令朕心忧。朕与公推心置腹,望公能为朕解忧,察此事之真相,以安社稷。朕信公之能,望公勿负朕望。
武曌亲笔”
狄仁杰阅毕此信,感武则天之信任,神色凝重,向上官婉儿道:“烦请回复陛下,吾定当竭心尽力,不负圣恩。”上官婉儿遂归宫复命。
狄仁杰收好书信,目光移至桌案上放置的物件。那暗隐会、陈太以及沉寂布庄得来的绸布和玉佩,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狄仁杰伸手拿起那奇形怪状的绸布,仔细审视着其纹路。那纹路曲折迂回,看似毫无规律,却又似乎隐藏着某种深意。他眯起双眼,手指轻轻摩挲着绸布的表面,感受着那细微的纹理变化。
“这纹路……”狄仁杰喃喃自语,眉头紧锁,陷入沉思。他回想起在暗隐会和陈太处所闻所见,试图从中找出与这绸布纹路相关的线索。
接着,他又将注意力转向那三块玉佩。三块玉佩拼凑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半月形的图案。狄仁杰将玉佩拿起,对着烛光,仔细观察其质地和雕刻的细节。
“这玉佩质地温润,绝非寻常之物。”狄仁杰心中暗想,“而这半月形的图案,究竟意味着什么?”
他在脑海中快速搜索着过往所办案件中类似的图案和线索,却一时难以找到与之匹配的。狄仁杰起身,在屋内来回踱步,手中依旧紧握着那绸布和玉佩。
“这绸布的纹路,莫不是某种暗号?”狄仁杰停下脚步,目光再次落在绸布上,“而这半月形的玉佩图案,难道是某个组织的标志?”
他重新坐回桌案前,将绸布平铺,把玉佩放置在其旁,试图寻找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
狄仁杰闭上眼睛,静下心来,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各种可能的情景。忽然,他脑海中闪过一丝灵光。
“莫非……这绸布的纹路是一幅地图的一部分?而这玉佩图案则是指示着某个关键的地点?”狄仁杰睁开眼睛,眼中闪过一丝兴奋。
他再次拿起绸布,仔细研究其边缘的形状,“若这真是地图的一部分,那么其他部分又在何处?”
狄仁杰陷入了更深的思索,他深知,要解开这个谜团,还需要更多的线索和调查。
“来人!”狄仁杰高声喝道。
一名亲信立刻走进屋内,躬身道:“大人有何吩咐?”
“速速去调查这绸布和玉佩的来历,尤其是与它们相关的人物和事件,不得有误!”狄仁杰严肃地说道。
“是,大人!”亲信领命而去。
狄仁杰则继续对着桌案上的物件苦思冥想,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细节,决心一定要揭开这背后隐藏的真相。
日头高悬,狄仁杰在书房中来回踱步,仍在苦思绸布和玉佩的谜团。
这时,府中的管家进来通报:“大人,门外有一老者求见,说是在城中听闻大人正在查一桩与奇特绸布和玉佩相关的案子,他曾见过类似之物。”狄仁杰听闻,眼中一亮,忙道:“快请进来。”
老者被引入书房,狄仁杰见他虽衣着朴素,但目光炯炯。老者行礼道:“狄大人,小民曾在偶然间见过与此相似的绸布和玉佩。”狄仁杰急切问道:“老人家,您在何处见到的?”
老者缓缓说道:“小民曾在一次远游中,于一座荒废的古寺里见到过类似的图案。那古寺地处偏远,少有人至,当时小民见那图案奇特便记下了。近日在城中听闻大人为此事烦忧,特来相助。”
狄仁杰微微点头,问道:“那古寺在何处?”老者道:“在城外五十里的山林之中,只是道路崎岖,不易找寻。”
狄仁杰沉思片刻,道:“多谢老人家告知,此事至关重要。”说罢,狄仁杰吩咐下人送老者离开,并准备出城一探究竟。
正当他准备动身时,又有手下前来禀报:“大人,陈太府上似有异动,有人频繁出入,形迹可疑。”狄仁杰眉头紧皱,思索片刻后道:“先派人盯着陈太府,我出城查看古寺回来再做定夺。”
狄仁杰带着几名亲信,快马加鞭朝着城外山林奔去,心中期盼能在古寺中找到破解谜团的关键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