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挥挥手,说道:“退朝!”说罢,起身离开朝堂。
众臣纷纷散去,张柬之和李昭德并肩而行,张柬之叹息道:“此番让宋之问前往边塞,不知会生出多少祸事。”
李昭德忧心忡忡地说道:“只盼魏元忠将军能多加防范,莫让宋之问有机可乘。”
而另一边,宋之问得意洋洋地准备启程前往边塞,心中盘算着如何借此机会谋取更多的利益。
退朝之后,张柬之匆匆回府,换了便装,再次来到狄仁杰的府中。
狄仁杰府上,张柬之面色忧虑,见到狄仁杰便急切说道:“怀英兄,今日朝堂之上,竟出了这等荒唐之事。”
狄仁杰忙问道:“孟将兄,所为何事,如此急切?”
张柬之叹口气道:“陛下竟启用宋之问为魏元忠的随军使官,前往边塞。”
狄仁杰眉头微皱,问道:“这宋之问向来谄媚阿谀,品行不端,陛下怎会做出如此决定?”
张柬之摇摇头,道:“我与李昭德力谏不可,然武三思、来俊臣等人极力吹捧宋之问,陛下竟不听我等忠言,一意孤行。”
狄仁杰轻捋胡须,沉思片刻道:“此事恐有蹊跷,那武三思等人向来与奸佞为伍,此番力荐宋之问,定有不可告人之阴谋。”
张柬之点头道:“怀英兄所言极是,我亦有此担忧。宋之问此去边塞,不知会给魏元忠将军带来何种麻烦。”
狄仁杰目光坚定,道:“孟将兄莫忧,此事还需从长计议。当务之急,是要想法子弄清楚武三思等人的真实意图。”
张柬之忧虑道:“只是如今陛下心意已决,如何是好?”
狄仁杰缓缓说道:“且看宋之问到了边塞后的举动,再做打算。”
张柬之叹道:“也只能如此了,但愿魏元忠将军能有所防备,莫让奸人得逞。”
二人又交谈许久,张柬之这才忧心忡忡地离去。
武三思派人将宋之问请到府中。宋之问接到邀请,心中自是明白这其中缘由,一路上诚惶诚恐,满心期待。
到了梁王府,宋之问恭恭敬敬地在门前等候通报。不多时,便被引入府中。他一路低着头,小心翼翼地跟随着引路的家丁,穿过曲折的回廊,来到武三思所在的正厅。
进入正厅,宋之问见武三思正端坐在主位上,连忙快步向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叩头行礼道:“下官宋之问,拜见梁王殿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武三思微微抬手,说道:“宋大人,快快请起。”
宋之问却不敢起身,依旧跪着说道:“殿下在上,下官怎敢轻易起身。殿下对下官的举荐之恩,下官没齿难忘。若不是殿下,下官哪能有今日之机遇。”
武三思笑了笑,说道:“宋大人言重了,本王不过是向陛下举荐贤能之人罢了。”
宋之问忙道:“殿下过谦了,下官深知自己何德何能,全赖殿下赏识。殿下的大恩大德,下官定当肝脑涂地,以报万一。”
武三思说道:“宋大人,你能体谅本王的苦心就好。此次让你担任随军使官,乃是重任在肩,你可切莫辜负了本王的期望。”
宋之问连连点头,说道:“殿下放心,下官必当竭尽全力,为殿下办事。”
武三思满意地点点头,说道:“本王相信宋大人的能力。不过,此去边塞,路途遥远,情况复杂,宋大人可有什么准备?”
宋之问回道:“下官已做好万全准备,定不辱使命。只是下官初涉军旅之事,还望殿下能多多指点。”
武三思轻捋胡须,说道:“本王自然会助你。你此去,首要之事是密切关注魏元忠的一举一动,有任何风吹草动,都要及时向本王汇报。”
宋之问应道:“下官明白,定当不负殿下所托。”
武三思又道:“还有,要设法在军中拉拢人心,为本王培植势力。”
宋之问谄媚地说道:“殿下英明,下官定当照办。”
武三思接着说:“若是能寻得机会,给魏元忠制造些麻烦,那便更好了。”
宋之问眼中闪过一丝狡黠,说道:“殿下放心,下官晓得如何行事。”
武三思大笑道:“好,好!宋大人果然聪慧过人。只要你办好此事,日后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宋之问再次叩头谢恩,说道:“多谢殿下,下官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武三思站起身来,走到宋之问面前,亲手将他扶起,说道:“宋大人,本王等着你的好消息。”
宋之问感激涕零,说道:“殿下之恩,下官铭记在心,定当拼死效力。”
随后,武三思让人给宋之问赐座,又与他详细商讨了一些细节。宋之问始终恭敬谦卑,对武三思的每一句话都奉为圭臬。
待商议完毕,宋之问才小心翼翼地告辞离开。出了梁王府,宋之问心中暗自得意,想着自己即将飞黄腾达,对武三思更是感恩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