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要他乔家的命吗!
永昭帝见此,怒喝道:“继续…”
乔冠清抹了把头上的冷汗,继续念道:“镇北王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常季虽已死,但余孽还在。臣瞻望日后,忧心如焚,臣恭请圣上即可下旨彻查,并召镇北王回京,释其兵权,还兵与朝,方可保大盛国泰民安。”
乔冠清念完,立刻弯腰双手呈递奏折,后背早已冷汗淋漓。
内侍监安元一上前取回奏折,放至龙案之上。
大殿内顿时一片哗然。
但……
太子萧承简,齐王萧逸辰,景王萧言舟都一脸沉默,老僧入定般站着,并没有参与讨论。
“皇上,老臣认为这朱广平实属颠倒黑白,一派胡言。”内阁首辅徐嵩双手执象笏,上前。
“镇北王三岁便为国离京,封北王,镇守北境数十年,十三岁便上阵杀敌,十六岁纵横漠北,一战打得铁勒十部倒退十年。
数年来,镇北王为保北境安定,未曾敢离开北境半步,并屡次亲自挂帅,受伤无数,却从未上表为自己邀功,寥寥无几的几次奏请,也是为立下战功的将士所请。
这暗中养寇自重之事纯属无稽之谈,而广募兵马一说也更是荒谬。北境守军多次对战铁勒十部,兵力定有伤亡,补充兵力那是顺势之举。
与常季勾结之事,更是信口雌黄,毫无凭证。
而此次西境三城遇险,情况危急,镇北王调兵也是为了拯救被困的百姓,实乃事急从权。
并且老臣听闻,镇北王此次并未调动镇北军,而仅仅是派出数百家兵,连夜奔波,苦战数日,又恰逢西境发生地动,才借势,以少胜多,侥幸获胜,逼退敌军。”
“皇上有此忠君爱国之子,实乃我大盛之幸啊。”
徐嵩是当朝老臣,听人如此信口雌黄,污蔑镇北王和已战死的常季将军,气得胡子都翘了起来,一口气说完,仍觉不解气,恨不得立刻将那个朱广平拉出来鞭笞。
十几年前,徐嵩曾被永昭帝派往北境,做过萧靖川一段时间的启蒙先生。
正所谓三岁看老!
当年的徐嵩对当年尚且年幼的二皇子评价极高,回京后更是在永昭帝面前夸下海口。
此子身上拥有力挽狂澜之势,未来定能护佑大盛安宁。
果然不出所料,萧靖川确实很争气,印证了徐嵩的预言。
徐嵩心中对这位远在北境的镇北王总有一丝为人师的自豪,而且平日也毫不掩饰对镇北王的夸赞。
常常夸赞镇北王一心为国,不贪慕权势,是大盛真正的好儿郎。
如此坦荡地欣赏,反倒没有任何党争之嫌。
所以,此时徐嵩站出来说这番话,倒是十分合情合理。
而堂中大臣,听首辅徐老都这样说了,便立刻附议。
而那些未附议的,不是太子党,就是齐王党,他们当然是巴不得永昭帝将萧靖川召回京师,最好是立刻换人接管镇北军。
这镇北军在萧靖川手里掌握得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