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的身份只是开门的钥匙,三百轻骑,才是唐其能踏足洪阳县真正的底气。
手里没有兵,腰杆子怎么硬呢?
手里有足够的兵,还有什么道理是讲不通的呢?
韩立和他手下的皇城司缉捕虽个个都是以一当十的好手,可是他们毕竟是刽子手,是屠夫,不是军人。
最简单的区别,一个缉捕可以轻松擒杀一个乃至十个兵卒。
可十个缉捕,对上一百人的兵卒战队,战况就会变得十分焦灼。
如果这个数量再上升,一百人的缉捕,不用对上一千人的战团,光是对上五百人的战旅,情况也会完全逆转。
战旅的实际厮杀能力将会彻底压倒一百精锐缉捕。
双方对战的数量越多,兵卒的优势就会越大。
当然,皇城司也没有那么多的缉捕。
加上左右都指挥使,及下属各指挥使,千户都统在内的高级官吏,整个皇城司上下,满打满算,也不过两千多人而已。
还不到军司一个普通守备营的兵力。
大魏兵制,十人为一伍,是最基础的作战小队,称为“战伍”。
往上,十伍为一个战队,有一百人的基本编制。
五个战队成一个战旅,有五百人。
再之后,两个战团合成一个战团,兵卒的编制是一千人,再算上参军、督战、兵曹、火头军等辅助,一个战团实际的人数一般在一千五百人左右。
战团之上,则是战营。
一般十二个战团合成一个战营,另外会单独编制一个兵曹团,专门为战营运送各类行军物资。
虽然是兵曹,但是这些人,同样都是训练有素的兵卒,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从各军中退下二线的老兵卒,只是体力比不上正值壮年的战兵而已,实际上无论是作战的经验,还是厮杀的能力,可能都在战兵之上,也算绝对的战力。
大魏一个常备普通战营,至少有一万五千人。
三个战营,则成一军。
这是大魏的军司制式兵马编制,国中上下各地、各军所、屯兵守备司,俱都是这个编制。
但却不是绝对,还有几个特例。
比如皇城禁军,虽然也是三营一军,但是禁军三营人马每一营都在三万人以上,以石飞豹的镇山营为例,营中有制式战团二十七个,另还有专设的六个战团,一个督战团,实际上光是有直接战力的战团,就有三十四个,合计三万四千人。
另外二营,基本上也是这个情况。
所以其实禁军总体的兵马,大致维持在十万人左右,上下最多几千人的浮动而已。
还有大魏北方正面对战蛮族的边境卫所,也就是俗称的“边军”。
因为常年与北方草原蛮族对峙,随时都可能迎接大规模的交战,所以边军的常备军马也要远高于军司制式,甚至比禁军的人数还要多。
整个大魏上下,常年军马的数量在六十五万左右。
单从数量上来看,大魏的兵马似乎不多,甚至和北方草原蛮族部落动辄起兵百万威胁边境相比,简直差距巨大。
可是实际上,大魏自武安帝登基以后,便定下“兵不在多而在精”的国策。
大魏的兵卒,全部都是精锐战力。
六十五万兵马已经足以维护国家安定,甚至有必要的时候出征扬威也是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