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暗自思忖,杨仪究竟是如何摸索出精炼之法的。
莫非杨仪四处寻访能人,才觅得了这精炼之法?
想到此处,诸葛亮不禁感叹:“杨仪能掌握这细盐提炼之法,背后付出的艰辛,乃常人难以想象。”
“他能有这等毅力与谋略,实乃蜀汉之幸!”
杨仪如何得到这细盐提炼之法的,诸葛亮暂且不思。
回想数日之前。
蜀汉内忧外患,百姓苦不堪言。
曹叡的一纸禁令,让粮食和耕牛的贸易断绝,物价飞涨,百姓食不果腹。
蜀锦虽为蜀汉特产,可积压如山,无数织工因此失业,生活陷入绝境。
而朝堂之上,百官面对那一纸禁令,个个愁眉不展,争论不休。
自己虽为丞相,暗中帮衬,可殚精竭虑,却一时也无良策化解这重重危机。
而眼下,杨仪竟凭一己之力,以细盐为突破口,成功迫使曹魏撤回禁令。
不光成功解决了粮食和蜀锦的困境,还让百姓的生活重归正轨。
想到百姓因此可安居乐业,诸葛亮的心中便满是欣慰。
诸葛亮缓缓踱步,双眸之中,满是对杨仪的认可和赞赏。
“杨仪啊杨仪,我以为你平日里只图享乐,毫无抱负,未曾想在我之后,也只有你才能力站出来独当一面。”
亲信拱手道:
“多亏了杨大人暗中出手,果断对曹魏禁售细盐,这才解了当下之急,还为我蜀汉赢得了与曹魏周旋的底气!”
只要细盐的提炼之法在蜀汉一日,他曹魏就不敢轻举妄动。
这才是杨仪所带来的最大威慑!
诸葛亮微微点头,说道:
“此次杨仪之功甚大,待我回朝之时,定要好好嘉奖。”
“杨仪这等谋略与胆识,才是我蜀汉如今所急需的!”
说到这,诸葛亮不禁心生感慨。
“吾素以知人善任自诩,却不曾想,在杨仪一事上,竟如此看走眼。”
“他跟在我身边许久,有如此智谋,我竟全然不知,不曾察觉,实在是我的失察。”
诸葛亮微微摇头,眼神中夹杂着几分懊悔与自责。
若他早些发现杨仪是个大才,估计早就委以重用了!
那名亲信见状,立刻拱手,轻声安慰道:
“丞相,您日理万机,诸多事务缠身,一时未能察觉,也是情有可原嘛!”
在丞相府内,杨仪虽谈吐不凡,可在一众谋臣之中,并未格外引人注目。
因此,哪怕杨仪在处理政务时,虽条理清晰、效率颇高,可诸葛亮却只将其视作一名得力助手。
并未深入挖掘他潜在的才能。
倒是诸葛亮先入为主,被杨仪平日里看似随行的表现所迷惑。
诸葛亮摆了摆手,感慨道:
“非也。”
“身为蜀汉丞相,为陛下培养贤才,本就是我职责所在!”
“杨仪能有这般大才,若能早日为蜀汉所用,或许此前诸多困境,便能更早化解!”
“我若多多与他谈心,也不至于对他如此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