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放寒假和暑假,和初中的老友下棋,是最令人愉快的。
直到今天,我家里放着至少上百本的围棋书,从古棋谱,到各种杂志。
从《围棋天下》到《新民围棋》,以及新民晚报上经常有各种围棋的对局,让我们的生活很充分。
知道参加工作后,买了自己的电脑,那时也有了网络,初期都是电话拨号的,费用很贵,网上下棋也经常掉线,一有电话进来就断了。
但是,那时的网络围棋,给人很神奇的感觉。
后来上班了,大段的空闲时间比较少,棋也很少下了。
我还是觉的很遗憾的,并没有把他保持住。
从90年代中期后,随着谢军夺取国际象棋的棋后,大量的国际象棋培训班就涌现了出来。
国际象棋一盘的时间需要的比较短,十多分钟,到半小时就能下一盘。
而围棋下一盘基本都要一个小时以上了,这时候在现代惜时如金的社会里就体现了出来。
再加上国际象棋的世界化,全球都在下,围棋始终集中在东亚三国这里,很难向全球普及啊。
就连日本的围棋都已经老龄化了。
我在2010年之后,去过一次日本棋院,这是我心中的圣地。
已进入日本棋院,到处都是年纪很大的,到处都有人在下棋,比较安静,但是下棋的人很多头发的都白了。
我去的时候是工作日,我以为是年轻人都在上班了。
国际象棋在中国的发展,与不断有新人涌出,并且与他们几步走的计划有很大关系。
他们将分成女子个人冠军、女子团体冠军、男子团体冠军、男子个人冠军。
他们经过30年的奋斗终于实现了这四步走的计划,不断的有刺激点涌现。
对手的不断更迭,让比赛更加有悬念感。
从最初的双卡大战和波尔加姐妹,的后来的印度阿南德等。
中国的国际象棋,也实现了本质的飞跃。
而围棋却始终在中韩之间对抗,有点审美疲劳。
而且,国际象棋大多数人都可以看的懂,他和象棋有一定的相通性,围棋很多人看不懂,所以造成了市场认可度的不同。
社会是在不断变迁的,很多年轻人更喜欢简单的,及时反馈的东西,比如游戏。
付出就能看见回报的,而不愿意,长期的坚守一种内心的东西。
尤其是围棋这样,很讲究努力和天份的。
吴清源只有一个,后来无论是聂卫平还是李昌镐,都也只是灵光一现,他们距离吴清源那样的人还有一条河的距离,一条银河。
聂卫平的出现,让中国围棋更快的崛起,让更多像我这样的人,认识到了围棋魅力。
曹薰铉和李昌镐的出现,大大的改变了韩国围棋的走向。
当时,在第一届应氏杯比赛上,曹薰铉击败了如日中天的聂卫平,让我们痛哭流涕。
但是,今天我们互相起来,这对于围棋是好事,才有今日中韩围棋的盛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