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盆草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材,单一味药在治疗多种病症方面都有着显着的作用,其味甘、淡,性凉,归肝、胆、小肠经,以下从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展开介绍:
药理作用
保肝降酶:垂盆草含有的垂盆草苷、黄酮类化合物等成分,能抑制肝细胞变性、坏死,促进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从而减轻肝脏损伤,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同时,这些成分还能显着降低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进而有效改善肝功能,对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等肝脏疾病的治疗效果显着。
清热解毒:现代研究表明,垂盆草的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等多种致病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有效减轻炎症反应,对因热毒引起的痈肿疮疡、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症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利尿消肿:垂盆草能促进尿液生成与排出,帮助机体排出多余的水分和毒素,减轻水肿症状。它对湿热蕴结下焦导致的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等症状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临床应用
治疗肝炎:对于急性肝炎患者,取鲜垂盆草200克,洗净后加水煎煮,每日分2 - 3次服用,可有效缓解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促进肝功能恢复。在慢性肝炎的辅助治疗中,长期服用垂盆草制剂(如垂盆草冲剂),能持续降低转氨酶水平,稳定病情,减少病情复发。
缓解痈肿疮疡:遇到热毒所致的痈肿疮疡初起,尚未化脓时,采摘新鲜垂盆草适量,洗净后捣烂如泥,直接外敷于患处,每日换药2 - 3次,能快速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促进炎症消散。若疮疡已经破溃,同样可以使用垂盆草外敷,有助于排出脓液,加速伤口愈合。
改善咽喉肿痛:当出现咽喉肿痛症状时,取干垂盆草30克,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加盖闷泡15 - 20分钟后,代茶饮,可多次冲泡,能有效缓解咽喉疼痛、红肿等不适。
治疗水火烫伤:不慎遭受水火烫伤后,立即取新鲜垂盆草适量,洗净后捣烂,用干净的纱布绞取汁液,涂抹于烫伤部位,每日多次涂抹,可迅速减轻烫伤部位的疼痛、红肿,促进创面愈合,减少疤痕形成。
应对毒蛇咬伤:在野外如果不慎被毒蛇咬伤,紧急情况下,可就地取材,采集大量新鲜垂盆草,洗净后捣烂,一部分外敷于伤口周围,以起到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另一部分绞汁内服,尽可能排出毒素,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用法用量:垂盆草内服时,干品用量一般为15 - 30克,鲜品用量为30 - 60克,可煎汤、捣汁或入丸、散剂。外用时,适量鲜品捣敷即可。
注意事项:垂盆草性凉,脾胃虚寒者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孕妇、儿童在使用垂盆草时,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
垂盆草:自然馈赠的神奇草药
自然界中,生长着无数具有独特价值的植物,垂盆草便是其中之一。这种看似平凡的植物,却蕴含着巨大的药用能量,在传统医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中医手中治病救人的良方,还在现代医学研究中逐渐崭露头角,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垂盆草的奥秘。
一、别名趣谈
垂盆草,在漫长的使用和传承过程中,因地域、文化和习俗的差异,拥有了众多形象生动的别名。因其茎蔓柔软,常沿着地面或石壁垂挂生长,犹如绿色的珠帘垂落,故而被称为“狗牙半支”“石指甲”。又因其叶片形似瓜子,紧密排列在茎上,民间也有“瓜子草”的叫法。此外,还有“三叶佛甲草”“养鸡草”“狗牙齿”等别名,这些名字都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垂盆草的形态或用途,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其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见证。
二、生长环境与产地分布
垂盆草是一种适应性极强的植物,多生长在山坡岩石缝隙、山沟边、河边湿润处等环境中。它喜欢温暖湿润、半阴的环境,既耐寒又耐旱,对土壤要求不高,在贫瘠的土壤中也能顽强生长。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为垂盆草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条件。它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如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不同地区的垂盆草,在生长环境的影响下,可能会在形态和药用成分上存在细微差异,但都具有相似的药用价值。
三、形态与特征
垂盆草为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植株低矮,高10-25厘米。茎纤细,匍匐生长,易生根,节上常生不定根,茎呈淡绿色或略带紫红色。叶片为三叶轮生,肉质肥厚,无柄,叶片呈倒披针形至长圆形,长15-28毫米,宽3-7毫米,先端近急尖,基部急狭,有距。叶片表面光滑,翠绿色,富有光泽,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生机勃勃。花期在5-7月,聚伞花序疏松,常3-5分枝;花无梗;萼片5,披针形至长圆形,先端钝,基部无距;花瓣5,黄色,披针形至长圆形,长5-8毫米,先端有稍长的短尖;雄蕊10,较花瓣短;鳞片10,楔状四方形,长05毫米,先端稍有微缺;心皮5,长圆形,略叉开,长6毫米,花柱短。果期在8月,蓇葖果,种子细小,卵圆形,表面有乳头状突起。
四、药用部分
垂盆草全草均可入药,一般在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洗净,晒干或鲜用。采收时,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将其整株连根拔起,抖落根部的泥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去除表面的灰尘和杂质。晒干后的垂盆草,质地干脆,易于保存和运输;鲜用的垂盆草则能更好地保留其活性成分,药效更为显着。
五、附方功效与作用
垂盆草味甘、淡,性凉,归肝、胆、小肠经。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的功效,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附方及其功效与作用:
治疗黄疸:垂盆草30克,茵陈蒿15克,栀子10克,水煎服。可用于治疗湿热黄疸,症见面目发黄、小便黄赤、口苦咽干等。垂盆草能利湿退黄,茵陈蒿为清热利湿、退黄之要药,栀子清热泻火、利湿退黄,三者配伍,共奏清热利湿、退黄之效。
治疗痈肿疮疡:鲜垂盆草适量,洗净,捣烂外敷患处。可用于治疗热毒壅盛所致的痈肿疮疡、疔疮肿毒等,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垂盆草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外用可直接作用于患处,迅速缓解红肿热痛等症状。
治疗毒蛇咬伤:垂盆草60克,半边莲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水煎服;另取鲜垂盆草适量,捣烂外敷伤口周围。可用于治疗毒蛇咬伤,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解蛇毒。垂盆草与半边莲、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药配伍,可增强解毒之力,内外兼治,提高疗效。
治疗水火烫伤:鲜垂盆草适量,洗净,捣烂,用麻油调敷患处。可用于治疗水火烫伤,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痛、促进创面愈合。垂盆草具有清热凉血的作用,麻油能滋润肌肤,两者合用,可减轻烫伤后的疼痛和炎症反应,促进伤口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