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圣明!”
学子感激涕零,感恩戴德,赶紧拜谢。
然而!
朝堂的和睦,永远只是表象!
只不过今天的暗流涌动,潜藏在波涛之下的,不是文官,是张山风!
鼓动朱佑樘来此,可不是来展示成果,也不仅仅只是来给这帮学子赏赐的!
这里面,张山风还有一记杀招!
今日之事,必然被大明报社大肆报道,当作大明各种大学的典范宣传。
其结果,已经吃过亏的文官,用脚都能想到。
大明农业大学的名声,将超越一众儒家学院!
而且,还会以无可阻挡之势,席卷天下,在百姓心中,树立起无上地位!
甚至,将超越大明最高学府——国子监!
徐溥倒是坦然,只是有些怅然,有些苦涩的小声叹气:“哎,儒家学院将永无翻身之日矣!”
自此,大明大学能让读书人,不需要经过官场沉浮,无需历经勾心斗角,更没必要权谋党争,就可以得到陛下钦点,担任编撰,步入仕途!
编书!
很小的一件事,显得微不足道,翰林院这样的人一大堆。
然而,编着的如果是一部重量级的作品。
那么,其意义就无比重大了!
李东阳入阁之前,编书的,编的是成化皇帝的《宪宗实录》;
上届首辅刘吉,编书的,编的是天顺皇帝的《英宗实录》;
次辅刘健,编书的,参与编的都是大作《英宗实录》,《大明会典》……
内阁在入阁之前,基本上都担任过这种编书的工作。
而且他们大多都是负责编撰皇帝实录,这种大明重量级的大作!
谁知道这部被陛下钦点的《天工开物》,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大明会典》级别的神作呢?
如果,宋景等人真的能让亩产继续增加,解决万民温饱问题。
那么,其重要程度,甚至超越一切典籍!
一句万古流芳,抵得上黄金万两,更何况是一部足以流传后世的巨作呢?
千百年后,也许所有人都不记得弘治朝的首辅是谁,也不记得谁辅佐君王日夜操劳,更加不会记得谁主张了什么。
但是,一定会有人记得,谁写了一本能让所有人吃饱的书!
有远见的官员,看出了利害关系:由于图书馆的建立,以及文字扫盲的日益成功,这部关系民生的大作,一旦在亿万百姓心里扎根,其影响力就不是《春秋》、《论语》等,那些可望而不可即的治国大道,所能比拟的了!
广大老百姓,肯定更喜欢农耕书籍!
图书馆建的越多,类似《天工开物》这类书籍地位就越高!
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又无可奈何。
文官此时的心态,简直……太难受了!
徐溥,刘健和李东阳相互交换了眼色,只能跟着朱佑樘一起勉励学子,硬着头皮承诺,内阁将鼎力支持。
然而,笑脸相迎下,暗藏的是麻麻屁的咬牙切齿。
这场看似和和气气的对决中,张山风几乎从头到尾都占据着绝对优势。
一众文官只感觉憋屈,再憋屈。
然而,能咋样呢?
中计了,就只能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