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骇然目光中,虞美人侃侃而谈放蛊是一种古老的黑巫术,是楚巫文化的一部分。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左传》中就有关于蛊的记载。宋人郑樵所著《通志六书》里甚至记录了制造蛊毒的方法,大意是说,将各种毒虫集中在同一器皿之中,任其互相袭击与吞食,最后存活下来的就是蛊,即毒虫之王。历朝历代官府都针对制造蛊毒行为有非常严厉的刑律,故放蛊巫术完全处于秘密状态,历代志书史记,关于蛊毒的记录数量虽然不少,总是寥寥数语,并且语焉不详,这就使蛊婆(草鬼婆)与蛊毒变得更加诡秘。
《乾州厅志》记:"苗妇能巫蛊杀人,名曰放草鬼。遇有仇怨嫌隙者放之,放于外则蛊蛇食五体,放于内则食五脏。被放之人,或痛楚难堪,或形神萧索,或风鸣于皮皋,或气胀于胸膛,皆致人于死之术也。"
传说放蛊的手法有三到四种,以手法的不同可鉴别法术的高低:伸一指放,戟二指放,骈三指四指放,后果各不相同。一二指所放的蛊,中蛊人较容易治愈,三指所放就较难治了,倘若是三指四指所放,几乎属于不治之症,中者必死无疑。
中了蛊的人在将死前一个月左右,能见到蛊婆的生魂掩着面前来送物,行话谓之"催乐"。此后如果病家不能得到有效治疗,一个月内病人定会死去。治疗中蛊的病人,轻者郎中草药或还可以奏效,重者非放蛊者本人来解才有生路可求。
对于蛊婆旧时有多种方法识别真假。按《永绥厅志·卷六》的记录,真蛊婆目如朱砂,肚腹臂背均有红绿青黄条纹,没有就是假的;真蛊婆家中没有任何蛛网蚁穴,而该妇人每天要放置一盆水在堂屋中间,趁无人之际将其所放蛊虫吐入盆中食水,否则就是假的;真蛊婆能在山里作法,或放竹篙在云为龙舞,或放斗篷在天作鸟飞,不能则是假的。所有的真蛊婆被杀之后,剖开其腹部必定有蛊虫在里面,若没有就是假的。清嘉庆之前,苗人捉到蛊婆格杀勿论,后来不知何故,不敢再杀而是卖于民间,放蛊之术得以流传。
一般说来,蛊术只在女子中相传,如某蛊妇有女三人,其中必有一女习蛊。也有传给寨中其他女子的,如有女子去蛊婆家中学习女红,被蛊婆相中,就可能暗中施法,突然在某一天毫不经意地对该女子说:"你得了!"该女子回家之后必出现病症,要想治疗此病,非得求助于蛊婆,蛊婆便以学习蛊术为交换条件,不学则病不得愈。因为一切在暗中进行,传授的仪式与咒语,外人无从得其详。
每个蛊婆都设有自己的蛊坛,藏在山涧、溪流或家中的隐蔽处,蛊婆需要非常谨慎地保护它,因为蛊坛一旦被外人发现,蛊婆自己命将不保。传说曾有蛊婆设坛在家,某天趁无人时用热水给神偶沐浴,不料被自己的小儿子看见。第二天,蛊婆上山砍柴时,孩子不知利害仿效母亲给神偶洗澡,结果因水温过高将附有蛊妇之魂的神偶烫死。再说那蛊婆在山中劳作,猛然间感到心促气短力不能支,心下明白定是蛊坛出了问题,不敢有半点延误,赶快回家沐浴更衣,收拾停当静卧床上,不过一个时辰已经气绝
柱子兄弟中的这蛊虽致命,但是我还是有办法祛除他身上的蛊虫
说着她让柱子平躺在床上,把裤子解开,然后从包里拿出一个陶瓷瓶,打开瓶塞子,把瓶口对着柱子的小腹上一个几乎肉眼不可见的小红点上接着嘴里发出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诡异的“咕”“咕”的叫声,随着叫声从陶瓷瓶里面缓缓的爬出一只不下20厘米长的金头蜈蚣
金头蜈蚣在柱子的腹肌上游走着,这情境看的我毛骨悚然要不是知道虞美人是自己伙的,我甚至都想把这支游走的大蜈蚣一剑干掉
等它游走到那个小红点的位置的时候停住了,我正在好奇它下一步怎么做的时候,金头蜈蚣猛地张开一对金色大螯,一下就插进了柱子的皮肉,我刚想上去阻拦,虞美人一把拉住了我的胳膊,没想到这个弱不禁风的女子,竟然能拉住猛冲的我
就在这时,金头蜈蚣已经撕开了柱子的皮肉,继续往里面钻
“小凯兄弟!你现在最好别动金头蜈蚣正在追杀那只在柱子兄弟身上的蛊虫你这时一碰它,它一分神可能就失去这唯一的机会了,蛊虫要是再深入一点,金头蜈蚣恐怕也抓不到了”。
这句话让我失去了挣脱力气,眼睁睁的看着金头蜈蚣20厘米长的身子,几乎全部进入了柱子的腹部,柱子小腹上已经鲜血淋漓了,在大家或是期待,或是惊恐的眼神中,金头蜈蚣缓缓的退出了身子,等它头部完全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看见金头蜈蚣的大鳌上钳着一只还在扭动不止的红色线虫
这时虞美人长长舒了一口气,把金头蜈蚣再次装进瓷瓶,接着又拿出些小瓶子小罐子,让柱子外敷内服的忙活了一通,直到柱子的小腹上的伤口不在流血
“我估计你们对我身份肯定很好奇我虽然不是草鬼婆,但我是湘西三邪中的最后一种“落花洞女”也叫“落洞女”我可能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落洞而能存活的洞女”虞美人不等我们问,她一边擦手,一边说出了自己的身份之谜
“落花洞女”是部落中有一些未婚的女子,能将树叶哭下来;到山洞不吃不喝,几天不死,回来后也不饮不吃,几天后就死去。部落人们认为她去和树神、井神结婚了,因而这些女孩生前没有结婚,但人死后,别人去办丧礼,而落花洞女的家人给他们不但不办丧礼,还要办婚事,以示婚礼之喜
湘西流传着一个落花洞女的凄美传说,是说部落里有一些未婚的女子,在适婚的年龄没有找到可以托付终身的人,就得了一种类似忧郁症的病,进入了一种痴迷的状态,她的面色灿若桃花,眼睛亮如星辰,声音如丝竹般悦耳,身体里发出一种馨人的清香。她每天不停地抹桌擦椅洒扫厅堂,把一个原本破败的家收拾得纤尘不染。进入了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境界。按照当地的说法,这个女孩子已经把自己许给了神,她整天生活在幸福的幻想里。她的心上人是不食人间烟火却救人于水火的神,因此她不再为世俗的任何男子动心,只需小心地保护好自己的美丽娴静,等着她的神选好了吉祥的日子来迎娶她。这就注定了她的一生将不再有姆妈经历过的一切生儿育女盼夫心切又妒怨煎熬的烦恼,也不会有世俗的男子想到要用自己的婚姻去解救这个被神的幻象所诱惑的女孩。固然当那个日子到来的时候,幸福中的女孩含笑而逝,但她始终不渝地保持了自己的姣好容颜
大作家沈从文在他的书中写道:“凡属落洞的女子,必眼睛光亮,性情纯和,聪明而美丽。必未婚,必爱好,善修饰。平时贞静自处,情感热烈不外露,转多幻想。间或出门,即自以为某一时无意中从某处洞穴旁经过,为洞神一瞥见到,欢喜了她。因此更加爱独处,爱静坐,爱清洁,有时且会自言自语,常以为那个洞神已驾云乘虹前来看她,这个抽象的神或为传说中的像貌,或为记忆中庙宇里的偶像样子,或为常见的又为女子所畏惧的蛇虎形状”
简单来便说:落洞的女子,即是野外路经路口,回家后出现了精神异状,表现出来了强烈的自闭或抑郁症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邪)。
湘西女性在三种阶段的年龄中,产生蛊婆、女巫和落洞女子——穷而年老的,易成为蛊婆,三十岁左右的,易成为巫,十六岁到二十二三岁,美丽爱好性情内向而婚姻不遂的,易落洞致死
陆群先生《神秘的湘西落洞女》中,记录真实的故事1940年左右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子在田麻洞口给洞神唱了一首歌:唱首山歌打洞灵,问你有灵没有灵,有灵与你成双对,无灵各自转回程。这种唱歌的方式湘西叫做“打惹惹岩”,没想到这下真的惹着了洞神,就在女孩放牛回家时,洞里吹出一阵风,她头发散掉了,鞋子打落了,又唱又笑整个人就疯了,过了不久就死了。家人无法,就在洞前给她做了一场婚礼形式的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