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自家太子爷的舅舅,靖远侯马世龙走进来,东宫的太监们极有眼力见的,纷纷抢着要围上来迎接。
就那个德子。
先前皇后娘娘身边的一使唤,还犯了大错,但就凭着侯爷一句话的功夫,就成了太子爷身边的红人。
地位仅在黄免黄公公,和朴不满朴公公之下,简直就是一步登天!
要是他们,能在侯爷露个脸,给太子爷说上一句好话,比什么求神拜佛都要强得多!
但还不等这些人争出来谁去。
就见马世龙抬手示意他们都别动,他不需要那些迎接什么。
若是其他人,就算制止太监们也不可能去听。
但可现在是侯爷的意思,太子爷之前也多次说过。
舅舅不是外人,不必通报阻拦。
所以心中就算有再多可惜,一众太监也只能放弃,站在原地想其他办法在侯爷面前露脸。
也就只有那个德子,被点了名上前为马世龙去了披风。
弘德殿里,太子妃常氏这会正准备叫朱标过来吃饭,那么多的折子一时处理不完,吃个饭不耽误功夫。
还没开口,常氏眼睛余光瞅见有人正走进来。
心中不免生出好奇,这个时候吃饭的功夫,有谁会来弘德殿这里?
也没有人通报啊。
抬起头定睛一看,脸上立刻涌现出惊喜之色,“是叔父来了啊!”
马世龙和常遇春关系莫逆,和常氏也是从小便相识,所以在私下里称呼都是各论各的,并没有因为嫁于朱标,而改称舅舅。
虽与理不合,但得到了马皇后的首肯。
“丫头……”笑呵呵的回一声,马世龙左右看看。
居然没有看见朱标的人影,于是疑惑的问,“殿下呢?”
常氏闻言无奈一笑,手指向旁边被珠帘隔开的小间,“叔父您知道的,年底事情多,今天一大早皇上就送来一大堆折子。”
“其中有大半都是吏部上的,朝中地方诸臣工的考课任免,升降奖罚……都是费脑筋又要讲人情的繁杂事……”
说着常氏又指了指桌上的饭菜,已经上齐但却少人动筷子。
“您看,从下朝到现在,要吃饭的时候都不来人。”
常氏话中虽然尽是抱怨的词句,但马世龙听得出来,她是在担心朱标的身体,毕竟国事是处理不完的。
当即对着常氏行了一礼算是告罪,马世龙掀开珠帘去寻朱标。
一是看看能不能劝劝朱标。
二则是,打探一下情报。
接连两件大案,若是处理最麻烦的肯定是就是刑部。
但等到定完了罪,处完了刑,最忙最累的就得是吏部了。
马世龙后续计划的大部分,也离不开这吏部。
现在正好趁着这个时候,看看能不能从朱标这里,侧面了解一下关于吏部的情况……
见马世龙去找朱标,
常氏立刻叫来贴身女官,通知小厨房加几个菜。
以叔父的性情,这个时候应当是刚起不久,还没用早饭。
所以那些油腻味道重的就免了,清淡的鱼虾,汤粥为主。
她记得前些日子弟弟常茂,送来一些专门冰镇的新鲜海鱼,取一条清蒸了。
还有皇后娘娘做的腌菜…………
朱标处理公务完全入了迷,根本就没有注意到马世龙走进来。
手上正看着的这份奏折,是工部送上来的,上面简明扼要的说了北方诸省,关于屯田营造等诸项事务的进程。
北方平定,并入大明疆域时间还不长。
特别是失落于中原已有三百年的燕云十六州。
三百年,那里虽还有汉人,但已没有多少说汉语,习汉字,读汉书……
甚至已经很难将他们认定为汉人!
为此朱元璋没少向北方诸省倾斜资源,尽全力恢复生产,安抚百姓。
几年下来已经有些成果,但许多依旧需要朝廷的支援,就比如说来年春耕所需的农具,耕牛。
还有许多缺口需要补齐。
河南,山东,有几县之地,因受灾导致百姓粮食欠收,想要请求减免税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