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应天府外,几名礼部官员身着官袍,他们身后整齐的排列着许多手持仪仗器具的军士。
今天是皇四子燕王朱棣巡视福,兴,泉,漳等卫,督造防倭海船归来的日子,他们几人领旨特来迎候。
轰隆隆,轰隆隆,轰隆隆……
如同打雷一般的轰鸣忽然从远方传来,抬眼顺着声响传来的望去只见烟尘漫天,就如同一条黄色巨龙在升腾狂舞。
如此大的动静,只有可能是大队的骑兵在朝着这里急速驰来。
驻守城门的一个总旗官,是刚因功从北方边境调过来的,军帐中的七颗脑袋全是鞑子,其中还有一个是百夫长。
听到这动静的第一反应就是拔刀,在边关作战多年的他还没有适应过来,一听见这声音还以为有敌来犯边呢!
得亏距他不远的把总反应的快,一巴掌拍在他的后脑勺,让他把刀赶紧收起来!
当这里是北方边境吗?!
这里是京城!
大明京城应天府!
要是真有大队骑兵能肆虐到这地方,那驻守在周围几十万重兵,统领他们各路军侯将校,一个个都得掉脑袋!
没看见一大早就有那么多礼部的官来候着吗?
这是有贵人要回京,你这个时候拔刀找死呢?!
总旗悻悻的收起刀,有些不服气但又不敢吱声,扬起脑袋梗着脖子朝着动静传来的地方望去。
远处地平线上,上百名身着全副铁甲,外罩锦衣的骑士正朝着城门处奔来。
冲在最前方的有一左一右两名骑士,手握两杆幡旗,迎着风不停摆动卷曲,隐约之间只见一个燕字……
骑士所骑乘的都是上等战马,转眼功夫就已逼近眼前。
礼部官员见状连忙上前,躬身行礼齐声道,“吾等参见燕王殿下!”
可等了好一会,礼部官员却一直没有听到让平身免礼的声音。
就这么静悄悄的没一点动静,难道是燕王在有意消遣他们?
不会吧……?
为首的郎官疑惑不已壮着胆子抬头,却发现百余名骑士早已下马,躲开他们行礼的方向站在两边,但却不见燕王殿下的身影。
郎官疑惑的开口问,“燕王殿下人呢?!”
“燕王殿下早已先行入城,命我等前来知会大人。”
一名黑甲小将上前接话,从怀中掏出一个卷轴递过去,“后面还有些东西,燕王殿下让在这等着接收一下,这是清单。”
“殿下还特别交代,好生看管,过些时候皇上会亲自派人来取!”
说完不等郎官有什么反应,直接转身上马扬长而去。
只留下几名礼部官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点没有反应过来这到底怎么回事。
他们不是领旨来迎接燕王殿下回京的吗?
怎么转眼不仅燕王殿下没见着,反而变成接受东西的了?
这不户部的活吗?
心思重重,疑惑不解的郎官好奇的打开清单,还没看两眼就惊骇的连忙合上。
那个黑甲小将,你怎么不说要接收的东西还有人?!
……………………
几乎与此同时,燕王朱棣带着十几个亲兵已经进了皇城,兴冲冲的朝着奉天殿那边赶。
奉天殿内,朱元璋此时还在翻阅奏折,处理政务。
一摞又一摞的摆在桌子上,堆积如山。
比上次时更多,好像怎么都处理不完,越处理越多一样。
在奏折末端用御笔批红,朱元璋把奏折合上放到一边。
揉揉有些酸涩的眼睛,拿起旁边一杯半温的浓茶一饮而尽,紧接着又开始继续,这里的每一件事情都不能耽搁。
再小也是国事,影响着千百万黎民百姓。
贴身太监白苟担忧的看着,可他又什么也做不了,只能提起茶壶试了试温度,重新把水续上。
眼神一瞥忽然看到奉天殿有个小太监正在往里走。
“启禀皇上,燕王殿下求见。”
“老四?”
朱元璋猛然抬起头,脸上带着些许惊喜,“对对对,今天老四回来,我还让人去接他,都给咱忙忘了。”
连忙放下奏折,朱元璋站起身吩咐小太监快叫老四进来。
这一出去几个月,他还真有点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