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远礼貌地道谢,随后将小球在地球滚了一下,问:
“如果这球粘到的地方会变色,最终地上会出现什么图形?”
小女孩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要求他再滚一下。
目不转睛地观察后,她才抬头给出答案:“会有一条线。”
“直的,还是弯的?”
“直的!”小女孩很笃定,她观察得可仔细了。
当然,为了方便她观察,池远也是扶着小地球,让它慢慢滚动的。
“很好。”
得到夸奖,小女孩甩开了之前的所有不开心,仰着小脑袋,大眼睛亮晶晶的。
“叔叔、叔叔,但为什么只有一条直直的线啊?”
一声声的,叫得奶味十足,还是加了很多糖的奶。
他也放弃去纠正称呼了,要知道,这熊孩子都管她自己的爸爸叫叔叔。
“那再仔细看好咯。”
池远这么说,英子就看着他从裤兜里掏出了一支笔。
“……”
什么时候揣兜里的?
看着那外表看着都鼓囊囊的裤兜,她陷入了怀疑——
难道所有男生都这样吗?
池远用笔在小地球上点了一个点出来。
提扣面对小女孩,居于正中,小黑点作为起点,球开始滚动。
“你看,球跟地面接触的时候,是不是只有一个点,现在就是我画的小黑点?”
“嗯嗯。”
“然后滚起来,小黑点往后走了,它没跟地面接触了,但球还是有跟地面接触的地方,也是一个点……就这样,球滚动的时候,接触点也在往前……像不像是铅笔在纸上戳戳?戳出的小圆点一个接着一个,挤在一起,看起来就像是线。”
“真的耶!”小女孩兴奋地说,“小黑点又回来了!”
池远停了下来,但并没有将球捡起来。
“这就叫自转了一圈。”他停顿了一会儿,“但你现在看看,为什么球接触地面,可偏偏接触的是球上的这一点?”
这一个问题听起来有点奇怪,大多数人可能会说——刚才看到的就是这样,哪有什么为什么?
但小孩子很单纯,好奇她就会去想。
良久,她的小脑瓜里出现了一个答案,“因为……它最长?”
可能她自己都觉得回答得太模糊,又伸出了手指贴在球边上:
“你瞧,最中间的,最高!跟我一根手指一样高……嗯……像是我跟我妈妈坐秋千,我妈妈比我高,她坐下来弯着腿都能踩到底,我却怎么也踩不到……”
“聪明!”池远都忍不住给她竖起大拇指了。
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抽象+类比。
先抽象化繁为简——三维难以理解就先研究二维,在不影响研究目的的情况下,把球化为了平面的圆。
类比——用不同人坐秋千类比研究。要比高度,一般都是以地面为固定参考系。但坐在秋千上,却变成了以臀部作为固定参考系,比腿长!
敏锐地抓住,池远滚球的时候,提扣始终在最中心处。
被夸奖一番,小女孩第一时间就是对爷爷笑。
后者毫不吝啬地竖起大拇指。
池远也开始继续解释,他将小球拿了起来,依然将提扣面对小女孩,转动起来:
“你看,这每一面,上下最远的那个点随着转动,转一圈是个什么图形?”
“是个圆圈!”
小女孩现在越来越喜欢这个‘叔叔’了,回答也无比积极。
“那这些圆圈上的点,跟地上刚刚的接触点有什么不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