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李庆东缓缓道,“另外,我建议你近期低调一些,等调查结束,再继续推进改革。”
“李书记的意思是,让我暂时收手?”
“不是收手,而是减少不必要的动作。”李庆东语气意味深长,“你要知道,有时候‘静’比‘动’更能让对手焦虑。”
顾晨深思片刻,点头道:“明白了。”
---
反攻的开始
纪委的调查虽然在进行,但顾晨并未真的停下改革的步伐。
相反,他开始暗中调整策略,将改革的重点转移到更具争议性的领域,比如专项资金的透明化管理。
几天后,财政厅正式公布了一项新的政策,要求所有地方政府的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必须实时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这一举措,立刻引起了地方政府的强烈反应。
“顾晨这是在逼我们?”
“这不是把所有财政支出都暴露在公众面前了吗?以后我们还怎么运作?”
“他这是想彻底断了地方政府的‘自由裁量权’!”
地方政府的反对声再次涌现,而这一切,正是顾晨想要的结果。
他要让这些反对改革的人知道,就算他们用舆论攻击、用举报信施压,他依然不会退缩。
如果他们不想改革,那就逼他们改革!
---
省委的支持
舆论的热度渐渐降温,而财政改革的步伐却并未停止。
这天晚上,顾晨接到了省委书记赵鸿儒的电话。
“顾晨,这段时间,你受委屈了。”
顾晨笑了笑,“赵书记,我不觉得委屈,只要改革能推进,这点风浪不算什么。”
赵鸿儒语气中带着一丝赞许,“你的态度,我很欣赏。但我也要提醒你,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它是一个持久战。你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但你接下来要面对的,可能比之前更加凶险。”
“我明白。”
“很好。”赵鸿儒沉声道,“省委对财政改革的支持不会动摇,你尽管放手去做。至于那些反对者,我会处理。”
听到这句话,顾晨心头微微一震。
赵鸿儒的表态,意味着省委将正式对改革的反对派展开清理。
或许,不久之后,会有更大的一场风暴席卷政坛。
而这一次,顾晨不会再是被动的一方。
他,已经做好了迎接更大挑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