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改革的舆论战暂告一段落,顾晨成功扭转了局势,稳住了财政厅的阵地。然而,他很清楚,真正的博弈并未结束。
反对势力虽然暂时收敛,但他们不可能善罢甘休,尤其是那些利益受到直接冲击的人,他们一定会寻找新的方式,试图扳回一城。
果然,新的攻击很快到来,而且手段更加隐秘,也更加致命。
---
匿名举报
这天早晨,财政厅办公室内,王炜神色匆匆地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叠文件。
“厅长,最近有几封匿名举报信,内容针对您本人。”
顾晨眉头一皱,接过信件,随手翻看。
信中指控他“在财政改革过程中涉嫌权力寻租,打压异己”“与某些企业存在不正当经济往来”,甚至还有人暗示,他在某些地方政府担任财务领导时,曾做出“损害地方利益的决策”。
“这些东西是谁送来的?”顾晨目光冷静地看向王炜。
王炜低声道:“有的是直接寄给省纪委的,有的是通过网络平台匿名发布的,我们刚刚从宣传部那边得到消息,这些举报已经被部分媒体捕捉到,正在酝酿成为新闻热点。”
顾晨放下信件,神色如常,“看来,有人不甘心。”
他心中冷笑,这种手法并不新鲜。
当一个官员的政策无法被正面阻止时,最常见的攻击手段便是质疑其个人清廉,哪怕没有证据,只要舆论持续发酵,就会让他的形象受损,甚至影响到省委的信任。
“厅长,我们要怎么应对?”王炜语气有些急迫。
顾晨淡然一笑,“不用急。让宣传部门继续关注网络舆论,不要主动回应,也不要做过多辩解。真正值得重视的,是纪委方面的反应。”
王炜点头,但仍然有些忧虑。
“放心,既然对手选择了这种手段,那就说明他们已经失去了正面抗衡的能力。”顾晨语气笃定,“这说明,我们的改革正在发挥作用,也说明——他们开始害怕了。”
---
纪委的态度
果然,没过多久,省纪委正式介入,开始就举报信上的问题进行调查。
这天中午,纪委的两名工作人员来到财政厅,带走了一些财政改革项目的相关资料,同时向部分厅内官员询问情况。
下午,纪委书记李庆东亲自给顾晨打来了电话。
“顾晨,这次的举报信,你应该已经知道了。”李庆东的语气平静,却透着一丝警告的意味。
“李书记,我当然知道。”顾晨微微一笑,“其实,我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动作。”
李庆东沉吟片刻,道:“纪委必须调查,这是程序上的要求。但我可以告诉你,我们内部已经有了一些判断。这些举报信,看似详实,实则漏洞百出,很多指控甚至连最基本的事实都对不上。”
“但问题是,举报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真的查出什么,而是为了在政治上制造压力。”
顾晨点点头,“所以,我并不担心调查的结果,而是担心他们在调查过程中制造舆论,利用舆论影响省委的判断。”
“你能想明白就好。”李庆东语气缓和了一些,“不过,你还是要谨慎,最近纪委内部也在进行整顿,某些人不一定会站在你这边。”
顾晨心中了然,纪委虽然是反腐的核心力量,但并非铁板一块,有些人可能真的秉持公正,而有些人,未必不会被利益集团所影响。
“我会小心的,李书记。”顾晨郑重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