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启听完,疑惑的问道:
“范大哥,经史子集我是几乎没读过,我也没办法结合这些书上的东西来给他们讲课啊。我总不能说叫他们怎么烧菜,怎么开酒馆吧?”
范仲淹笑道:“有什么不可以?这些东西是书上根本都学不到的。”
“别开玩笑了,他们以后若是高中状元,难道凭借这些本领去治理地方?到时候没搞好,还不得把我骂死?”
张启连连推辞,让他做菜是可以的,让他去教书,那真是要了他的命。
别看他是985毕业的高材生,但放到古代,那些学生们随便一句引经据典的话,他都有可能接不上来。
“张启兄,你就不要推辞了,我其实已经通知了那些学生们,三日后在讲义堂听你授课。”
范仲淹这句话直接把张启给说无语了,这是硬逼着赶鸭子上架了。
“范大哥,你真是要让我出丑哦!”
“张启兄,就这么说定了!这几日你也就别离开书院了,你不是说没读过什么书么?那藏书阁正好也修缮完毕,你可以去看看!俗话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范仲淹不给张启拒绝和反悔的时间,大笑着溜了,留下了在风中凌乱的张启。
没办法,张启只要先行回到了客栈,交代了几句之后,回到了书院。
张启只身来到修缮一新的藏书阁,看着一楼的某个空地处,竟然有一张简易的木床和被褥,都是全新的。
“这范仲淹想的是真周到,看来是真不想让我好过了。”
可他看着总共五层高的藏书阁,几万本藏书,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他只能随便拿起一本书,翻阅了起来。
古书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张启看了两页就觉得眼胀脑昏,根本就看不下去。
他有些烦躁的走来走去,五层的高楼,他走了好几个来回。
书没看基本,身体却有些乏了,索性他直接不看了,躺到了木床上,去见周公了。
不知睡了多久,张启突然醒来,发现已经是第二天。
“竟然没有人来喊我?”张启一阵无语。
可他想错了,在他睡觉的期间还真有一些学生们来过,他们发现张启在睡觉,都以为他是为了三日后的讲义正在苦读,便没有打扰他。
转头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范仲淹,后者也下令这几天大家就不要去藏书阁了,以免打扰到张启。
张启看了看周围的书籍,又是一身冷颤;摸了摸饥饿的肚皮,走出了藏书阁。
一顿饱餐之后,张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还是回到了藏书阁。
此刻的张启依旧漫无目的的在藏书阁中走来走去,时不时的会随手抽一本书籍观看,大部分都是只能看两页。
“哎,这该死的困意又来了。”张启已经哈欠连天了,他胡乱的把手中的书给塞回原处,可不曾想没弄好,书本散落了一地。
张启只好蹲下来,一本一本的捡起来。
他捡起一本《道德经》,正准备放起来,却无意间瞟到了一段文字。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这段话还是张启看了十几遍,才勉强给读通了,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上了标点符号。
“看来后天的讲义有主题了。”张启一下子来了精神,他坐在了床边,手捧着书籍,嘴里不停的念叨着书中的文字,时而点头,时而摇头。
……
到了讲义的这一天,所有人都来到了讲义堂,在范仲淹的带领下,大家先焚香拜祭了孔子像以后,讲义正式开始。
张启还是有些紧张的,他坐在了最显眼的位置,左手边是晏殊、范仲淹和一种老先生。
右手边是一排排的学生们,他们眼中流露出对张启的期望。
“咳咳!今天我要讲的内容与《道德经》中的一段文字有关。”
张启清了清嗓子,手捧着道德经,先把原文念了一遍。
“昨日读到这段话的时候,觉得很有意思,怎么老子也懂得烹饪做菜么?”
众人都被张启这个小幽默给逗笑了,气氛轻松了不少。
“可多读了几遍之后,才发现这里面的道义很深。我是一个商人,虽然没有真正的治理过一方土地,但要说出一些道理来,也不是太难的事情。”
在场的学生们有很多是京城来的,对他的大名已经是如雷贯耳了;后来的学生们,经过这段时间的接触,也是了解了张启。
他的这番话一出,大家坐直了身板,等着张启继续讲下去。
张启有些出乎意料,他原以为这些学生们会心不在焉,甚至也做好了有人搅局的打算。
可看着一个个庄重而又认真的脸庞,他不由得自己也是挺直了腰杆,娓娓道来。
“治国难,经商亦难,世道与人心之变,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国之治;同样的,在经商的过程中也是如此。”
“要想菜做的好吃,一是用心,二是讲究材料配比与调料配比,三是讲究火候,四是讲究技法。”
“同样的道理,想要将生意做好,更要有四心:诚心、用心、关心、善心。”
说道这里,范仲淹接过了话语,说道:
“说道善心,想必大家有深刻的体会,张大掌柜不仅出资十万贯修缮了我们的书院,还在不久前的大灾中捐赠了二十万贯,可谓是商贾第一善。”
张启听闻摆摆手,谦虚的说道:
“学子们是国家的未来,修缮书院也是理所应当的;但百姓是国之根本,捐钱救灾是义务,是责任,没什么好夸赞的。”
“好!说的太好了,我大宋若是多几个这样的商贾,天下安矣!”有学生感叹道。
“张大掌柜可否具体讲讲,您是如何走到现在这种高度的?”
对于这位学子的提问,张启略作思考之后,把自己如何从底层一个厨子,做到现在富甲一方的过程,大致的说了一遍。
不仅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晏殊等人也是像入了定一样,久久不能回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