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深知要彻底稳定金陵城的局势,必须让百姓知晓事情的真相。
于是,他命人将朱允炆和谋反官员所做的事情详细地整理成册,然后在金陵城的大街小巷张贴布告,公之于众。
布告上清楚地写着朱允炆如何与官员勾结,妄图排除异己。
他们如何结党营私,甚至谋划篡位等种种恶行。
百姓们看到布告后,反应十分强烈。
“你们看这布告,真是吓煞我也。那朱允炆,咱之前都以为是个好苗子,能带着咱大明走向繁荣呢。”
一位老裁缝皱着眉头,声音有些颤抖地说道。
“哼!什么好苗子,这就是个伪君子。”
旁边一个卖菜的小贩把菜篮子重重一放,气愤地说道。
“我早就觉得他身边那些官员不是啥好东西,整天耀武扬威的,原来他们在谋划这等大逆不道之事。”
“可不是嘛。”
一个挑着担子的脚夫凑过来。
“我还纳闷,为啥最近城里老是乱糟糟的,原来是这些人在搞鬼。”
“多亏了桂王殿下,要不是他,咱们的日子可就没盼头了。”
“是啊,桂王殿下真是英明。”
一个年轻的书生模样的人接口道。
“这朱允炆和那些官员,就想着自己的权势,哪管咱们百姓的死活。”
“你们看这布告上写的,他们为了自己的野心,连谋反这种事都敢做。”
整个金陵城的百姓都在热议这件事。
大家对朱允熥的做法表示支持。
同时也对朱允炆和那些谋反官员的行为感到愤怒和不齿。
做完这些,由于之前对谋反官员的肃清,大明朝堂和各地的官员出现了短缺。
这一情况让整个大明的治理体系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朱元璋和朱允熥意识到必须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朱元璋皱着眉头,一脸严肃地对朱允熥说:“允熥啊,如今朝堂和各地官员短缺,这可是个大问题。”
“朝廷诸多事务需要有人操办,地方上也不能缺了治理之人,你可有什么想法?”
朱允熥恭敬地回答:“皇爷爷,孙儿正想与您商讨此事。”
“孙儿以为,这官员短缺虽是难题,但也是一个重塑我大明吏治的好机会。”
朱元璋眼睛一亮,问道:“哦?你且细细说来。”
朱允熥接着说:“皇爷爷,以往我大明选拔官员是科举文章。”
“但如今,孙儿觉得这样或许有些局限。”
朱元璋微微点头,说道:“咱也知晓科举选出之人也有那纸上谈兵之辈。”
“那你觉得该如何是好?”
朱允熥继续说道:“孙儿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那便是教育。”
“若我大明的子民皆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那可用之才必然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