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其实很好管理,朝廷发布的政策,他们都会执行。
难就难在千百年来形成的士绅阶级和官僚阶级。
这些积重难返的问题,不是短时间就能解决的,就算是朱元璋,也难以轻易改变。
“老爷子,您看能不能换个思路来解决这件事。”
朱元璋随口说道。
“你且说说看,不论好坏、实际不实际,咱都听听,别顾虑,大胆说。”
朱小宝思考片刻,整理了一下思路,说道。
“形成淋尖踢斛这种现象,根本原因就是地方官府缺钱,对吧?”
朱元璋点了点头。
“嗯。”
朱小宝接着说道。
“地方县衙要给流外官发俸禄,这需要钱。”
“一个县令一年的俸禄不过二百多石,县衙收上来的税都要上交国库,再由户部做预算,统一分配到各个布政司,布政司再把钱分给地方县衙。”
“也就是说,县衙里根本没有给流外官的俸禄预算,这笔钱只能靠县衙自己想办法。”
“所以他们就从税收里想办法,合理地截留一部分来维持县衙的基本开支,淋尖踢斛就出现了,这也是他们给流外官发俸禄的保障。”
“那若是县衙不用从百姓的粮食税收里抠钱,也能给流外官发俸禄,是不是就不用再盘剥百姓了呢?”
朱元璋认真的听着,点点头道。
“话是这么说,可县衙除了税收,还能怎么开源呢?”
朝廷和地方的收入,也只能是“开源节流”。
要从大明现在的情况出发,找出适合地方官府的开源办法,太难了。
而且洪武皇帝一直抑制商业,不让官府参与其中,这就更难了。
就算地方有商业税收,那也是地方课税司的事,和地方官府没关系,钱也不会进地方官府的口袋。
朱小宝看着老朱,欲言又止。
朱元璋笑道。
“有话但说无妨,咱晓得你肯定又在琢磨商业方面的点子,是吧?”
朱小宝挠了挠头,答道。
“是,也不全是。”
“历朝历代都在城门、运河这些地方收商税,但如此一来,官吏容易中饱私囊,商人也有许多法子逃税,往往最后十成的税,便只能收到一成。”
朱元璋看着朱小宝,眼神里带着一丝狡黠。
他想看看这小子,到底能说出什么新奇的主意。
朱小宝接着说道。
“大明现在有了邮票驿站,各地驿站的收入也都还不错。”
“重点是,官府现在没办法包揽所有的货物运输,所以很多货物和邮件都是由商人负责运输的。”
“虽然这些运输费,商人只占了一成,但因为运输数量大,所以收入很是可观,商人也能从中赚不少钱。”
“要是朝廷对商人运输的货物加征税收,让邮票驿站给商人们运输的货物开具详细的数量和种类票据,货物在进出城池、关隘的时候,必须出示票据才能通行。”
“然后根据票据显示的信息,征收城门税或者河道税,地方官府再根据商人上缴的邮政票据来核算税款。”
“这笔钱,朝廷可以自由支配,将一部分留给地方官府,一部分上缴朝廷,这样地方官府就有钱了,朝廷也能再多一笔收入。”
朱小宝说完这些,便不再继续。
不管老爷子是否认同,这已经是他目前能想到的最好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