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底,由于史迪威与罗卓英矛盾不可调和,蒋中正被迫将罗卓英调回国内,经过反复考虑,决定派第8军军长郑洞国中将接替罗卓英的职务。同时决定在驻印军指挥部下设新编第一军建制,下辖新38师、新22师。郑洞国任军长,孙立人为副军长兼新38师师长,廖耀湘为新22师师长。3月中旬,郑洞国率军部人员来到蓝姆伽,正式成立新一军。
1942年底至1944年春,新30师兵员陆陆续续空运到印度,新30师编入新一军序列。1944年上半年,第14师与第50师的兵员也空运到了印度。
1943年2月1日,任命陈诚为司令长官(后由卫立煌接任),负责第二批远征军的整训。史迪威派遣他的副参谋长多恩上校率领重庆美军司令部的若干人员到昆明设立办事处,并下令将美国教官调往云南。
1943年春,中国驻印军派出一部自印度东部阿萨姆的利多进入野人山,掩护中美工兵部队修筑中印公路,并逐步向缅北推进。
为提高部队战斗力,中国的昆明、大理和印度的兰姆伽等地分别设立了干部训练团和训练学校,对官兵进行兵器、射击、战术等训练,并配备盟军提供的新式装备。
中国派郑洞国赴印度任新1军军长,辖新编22师、新编38师、新编30师,配备全美式装备,积极准备反攻缅北。
1943年2月1日,蒋中正任命陈诚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
1943年3月,新38师的114团即先行开进野人山区,掩护中美部队修筑自印度列多到野人山区的中印公路。
1943年3月28日,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在云南楚雄成立。陈诚从重庆飞到楚雄就任,黄琪翔、郑洞国为副司令长官,按照计划,从江西、湖北、四川等地抽调12个军31个师,在云南集中训练。
1943年3月,新一军新38师的114团已先行开进野人山区,掩护中美部队修筑自列多到野人山区的中印公路。
1943年8月,远征军的5个军编练和装备基本完成。后调来的第54军也在11月完成改编。其中,第11集团军下辖第2、第6、第71军和第200师。第20集团军辖第53、第54军共4个师。另外第八军和第93师直属远征军司令长官部。英、美首脑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会议,为加强协调作战,决定成立东南亚盟军司令部,以英国海军元帅蒙巴顿为总司令、美国将军史迪威为副总司令。蒙巴顿提出了反攻缅甸计划并最终得到盟国确定。该计划大致就是由中国驻印军从缅甸西北角发动反攻,由云南的中国远征军配合,从北向南推进。
1943年10月,为配合中国战场及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形势,中国驻印军制定了一个反攻缅北的作战计划,代号为“安纳吉姆”,以保障开辟中印公路(中国昆明-印度利多)和铺设输油管。
计划从印缅边境小镇利多出发,跨过印缅边境,首先占领新平洋等塔奈河以东地区,建立进攻出发阵地和后勤供应基地;而后翻越野人山,以强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战术,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夺占缅北要地密支那,最终连通云南境内的滇缅公路。10月下旬,中国驻印军在英美军各一部的配合下,向缅北日军发起反攻。
1943年10月24日,中国驻印军主力新38师和新22师,越过那加山脉向胡康河谷发起三路进攻。10月29日,新38师112团一举攻占胡康河谷日军最大的据点新平洋,并攻克了克宁边、拉苏家、瓦南关等据点,打开了进入胡康河谷的北大门。11月初,敌18师团长田中新一急调其第56联队增援,被中国远征军击退,形成对峙。12月,孙立人率114团增援,与敌激战七昼夜,全歼于邦据点守敌,取得于邦大捷。1944年元旦,中印公路通车至新平洋,史迪威将指挥部也推进到新平洋。
1943年11月1日,新1军接史迪威总指挥第6号命令,占领大洛至大龙河及大奈河之交点,以迄下老卡之线,掩护新平洋飞机场及中印公路的构筑。
1943年冬,陈诚因病辞职,卫立煌接任远征军司令。
1944年1月,日军第55、56联队退守胡康河谷内的达罗至太白加一线。新编第1军新编第38师、新编第22师,分兵两路向南进击,2月1日新38师攻占太白卡,向塔隆河挺进。
1944年3月,侵缅日军向印度科希马和英帕尔发动进攻。为牵制缅北日军、策应英军作战,中国应盟军东南亚战区统帅部的请求,于4月上旬紧急空运两个师到印度接受美械装备,随即投入反攻缅北的作战。
我驻印军新编第22师和新编第38师占领孟关,消灭第18师团的主力,缴获其军旗、关防、大量文件及各种武器。
日军第18师团后撤,改变防御部署,占据胡康河谷中心地带的孟关和瓦鲁班地区,企图引诱中国军队进攻工事坚固、地势险要的师团司令部所在地孟关,而以主力从右翼包抄中国军队侧背,一举歼灭,掩护其第15师团进攻印度英帕尔的作战,破坏中国远征军反攻缅北及打通中印陆路交通的全部计划。中国驻印军以新22师主攻、新38师两个团策应,对孟关守敌形成夹击之势。战斗开始后,新22师在廖耀湘的指挥下,于3月5日攻入孟关,并迅速南下;新38师主力于2月9日从太白卡出发,向东作远距离迂回,先后攻克清南卡、马高、拉树卡等30多处日军据点,进入瓦鲁班以南地区,完成了对日军第18师团的全面包围。
1944年3月14日,中国驻印军乘胜攻击到孟拱河谷。
1944年4月,新22师、新38师、第30师、第50师与美军联合围攻密支那。攻克密支那后,各个部队修整了2个月,此时第14师、第50师、新30师已陆陆续续空运来到缅北反攻的前线,中国进入缅甸的部队已达到5个师,为便于指挥,将新一军扩编为新一军和新六军两个军。新一军下辖新30师和新38师,军长孙立人。新六军下辖新22师、第14师、第50师,军长廖耀湘。郑洞国升任驻印军副总指挥。
1944年6月,中国驻印军攻占孟拱城。8月6日,中美联合军进入密支那市区。
1944年10月中旬,中国驻印军分两路向瑞姑、八莫等地日军发起攻击,并于1945年3月30日与英军会师乔梅,胜利完成了反攻缅北的作战任务。
1944年10月16日,新一军与新六军开始向八莫发起进攻,12月初,日军进犯独山,贵阳告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调新六军回国保卫大西南,新六军主力于12月1日奉命停止前进,新六军军部及新22师、第14师被空运至云南沾益,以保卫重庆。留下第50师与新一军作战,归新一军指挥(后来正式编入新一军序列)。
1943年4月1日,昆明“军事委员会驻滇干部训练团”步兵训练中心和炮兵训练中心同时成立。学员来自远征军第1、第5、第9各集团军及昆明行营直属部队。在昆明接受训练的受训人员主要是副团长以下干部及部分士兵。军师团级干部先到昆明干训团报到后,先乘飞机越过喜玛拉雅山到印度的列多,再乘火车到蓝姆伽接受6周训练。
1943年10月12日,陈诚在楚雄远征军司令部再次拟定作战计划,预定在美英盟军对缅甸发动攻势的同时,以远征军主力攻击腾冲、龙陵,进出八莫和九谷一线,然后攻击腊戍,12月完成作战准备,实施安纳吉姆战役计划。
1944年5月11日,右翼第20集团军分7处强渡怒江成功,第53军指向六塘子方面,第54军指向冷水沟方面与日军148联队主力及146联队一部展开了要点争夺战,于6月底血战至腾冲附近。与日军相持至8月上旬,9月18日收复龙陵。远征军进入高黎贡山以西的坝区。
1944年6月1日,远征军第11集团军全力渡过怒江,将主攻方向指向滇缅公路东侧地区的拉孟、龙陵、芒市。
第11集团军新28师于4日攻克腊猛,进围松山,由于敌阵坚固,该师五攻未克。7月1日改由第8军来攻,该军以三个师轮换进攻,连续九次,到9月7日方破敌阵,全歼守敌。远征军经过血战,于11月3日攻克龙陵,20日攻克芒市,12月1日攻克遮放,1945年1月19日克复畹町。1月22日中午。第53军第116师与新一军一部在木遮相会,旋以钳形攻势向芒友推进。
1945年1月15日,新一军攻克南坎,并继续前进。
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在芒友胜利会师,中印公路全部打通。
滇西远征军回国,新一军与第50师南下,新一军先后拿下了新维、腊戌,第50师先后攻克了南渡、西保、南燕、皎麦等市镇,新50师自从1944年渡过伊洛瓦底江以来,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挺进600公里,毙伤日军3500余人。
1945年3月30日,中国远征军攻克乔梅,与英军胜利会师。随后中国驻印军凯旋回国。至此,中国驻印军与中国远征军的任务顺利完成。1945年4月撤销。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有着诸多重要意义。从军事战略上看,这一行动旨在保卫滇缅公路,因为滇缅公路是当时中国获取国际援助物资的重要通道。远征军战士们远离故土,在缅甸的土地上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他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包括恶劣的自然环境,缅甸的丛林、湿热的气候等。在战斗中,远征军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其中,同古保卫战等战役都体现了远征军的英勇。远征军的英勇作战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日军的侵略步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展现了中国军人的坚韧不拔以及在国际反法西斯战场上的重要力量。
他们的历史意义和重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保卫滇缅公路,滇缅公路是当时中国西南大后方唯一的国际陆路物资运输线,中国远征军的作战保护了这条重要的交通要道,确保了援华物资的运输。
2 牵制日军,远征军在缅甸战场与日军作战,牵制了日军的部分兵力,减轻了中国国内战场的压力。
3 增强国际合作,中国远征军与美、英等盟国军队协同作战,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合作。
4 展现中国军威,远征军在战斗中表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英勇的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5 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贡献,远征军的作战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牺牲和付出将永远被铭记。
总之,中国远征军的历史意义和重大贡献不可磨灭,他们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