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批烧制的砖瓦被运回赫沙城工地时,百姓们看到这些崭新的红砖,心中充满了希望。
古锦岩指挥工匠们按照之前的规划,将砖瓦用于不同的建设。
城墙部分需要特别结实的砖瓦,工匠们将厚重的城墙砖一块块垒起,确保城墙的防御性。
而房屋的墙体则使用较为轻便的砖瓦,既节省了材料,又保证了房屋的稳定性。
她还安排工匠们用地砖铺设街道。
在她的指挥下,地砖被整齐地排列在街道中央,平整而美观,仿佛一道道红色的路带,延伸向赫沙城的各个角落。
铺设过程中,古锦岩叮嘱工匠们每块砖之间要留有细缝。
这样可以防止热胀冷缩导致的开裂,也能让雨水顺畅地流入地下,避免街道积水。
当街道铺设完毕后,古锦岩带着工匠们站在新铺的街道上,望着眼前焕然一新的道路,感到无比欣慰。
此时,太阳缓缓升起,阳光洒在整齐的街道砖上,红色的砖瓦反射出温暖的光芒,仿佛一条通往未来的光辉之路。
城墙的修补工作逐步展开,一根根木梁被架在基石之上,一块块砖瓦在工匠们的手中精准地砌入城墙。
古锦岩每日巡视工地,认真检查每一处细节,确保建材得以合理利用。
她会留意每一块木材、每一块砖瓦的摆放位置,确保建筑结构稳固,不让任何一块材料被浪费。
在这片忙碌的工地上,古锦岩的身影无处不在。
她帮助搬运木材、调配工人、检查每一寸城墙的稳固性。
每当她出现在工地,工人们都士气高涨,百姓们也心怀感激地望着她。
日复一日,赫沙城的城墙一点一点地修复,渐渐地,大家仿佛能看到昔日繁荣的赫沙城重新屹立的模样。
有一日,夕阳西下,古锦岩站在城墙上,望着眼前那即将完工的城墙,感到无比自豪。
她转头对身旁的一位工头说道:“这些木材和石料,凝聚了大家的心血。
赫沙城的重建,不仅仅是砖瓦和木头的堆砌,更是所有人的希望和信念。”
工头感慨地答道:“大人,若不是您,我们这些人早就失去了信心。
这座城墙不仅护卫着赫沙城,也守护着我们每个人的未来。”
古锦岩轻轻点头,心中坚定了继续前行的决心。
赫沙城的重建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城墙一日日升高,百姓们心中的希望也越发坚定。
古锦岩忙碌地巡视着赫沙城的重建工地,四处是忙碌的百姓。
街头巷尾充满了锤锤打打、呼呼拉拉的热闹声。
然而,随着重建的深入,各地前来支援的百姓越来越多。
他们带着不同的家族背景和地域习惯,不同地区的风俗、语言差异,甚至日常的饮食习惯,都在这片重建的土地上交织碰撞。
如果不妥善解决这些潜在的分歧,重建的进度将会被内部的纷争所拖累。
经过深思熟虑,古锦岩决定从工头中挑选几位德高望重、性格公正的长者,成立一个临时的“公议团”。
她召集工头们开会,语气郑重地说:“赫沙城重建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但不同地区、家族间的误会和争执难免会发生。
公议团的设立,是为了确保大家的诉求得到公正对待,希望这能让大家更安心投入到建设中。”
经过一番筛选,几位在当地有声望的工头被选入公议团。
他们有的是耕作多年的老农,懂得百姓的辛苦;
有的是经验丰富的木匠,带着工人们一路建造;
还有的是为赫沙城提供后勤保障的中年妇人,温和而耐心。
古锦岩叮嘱他们要一视同仁,秉持公平正义,公议团的成员也纷纷点头应诺。
公议团刚成立没几天,便迎来一场不小的纠纷。
早上,工地的角落突然传来激烈的争执声。
原来是两户百姓因搬运木材的分配问题吵了起来。
两户人家分别来自不同的村落,一户是名叫刘汉的大个子,一户是李老太和她的儿子小李。
刘汉声称他搬了整整一天的木材,累得腰酸背痛,理应多分些口粮;
而李老太却不服,认为她和儿子两人也是从早忙到晚,搬得不比刘汉少,按理说也该分得相同份量的粮食。
双方互不相让,刘汉粗大的嗓门嚷嚷着:“我一大男人扛起的木头,比你们两个小胳膊小腿的多一倍!凭什么要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