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
又有大臣出列言道:“丞相乃先帝托孤重臣,辅佐先帝平定天下,辅佐陛下安邦定国,率军东征高句丽,谋划收西域,皆是丞相之功。丞相是我大汉的擎天一柱!”
“我大汉刚刚平定海内不久,即使丞相有归隐之意,陛下也要再三挽留。”
“陛下,大汉离不开丞相啊!”
“……”
一众大臣义正言辞,开口间比上朝奏事都严肃。
刘禅几次想要开口,都发现自己插不上嘴。
而且他看到,一些平日朝堂里的小透明,现在都跟随着一众大佬出来站队。
那张嘴就来。
这可能是踏进这间大殿以来,说话最大的一次。
刘禅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人,隐匿在嘈杂的人群中。
这些人在不断观察着周边人的动静,并不热衷于这件事。
刘禅眼眸一深,他知道,即使相父如此忠贞为国,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相父。
那些极少数的个别分子,在看到大半的大臣都开口了,不好在做个别分子,也都站到了队列中。
“好了好了,都停下吧。”
刘禅开口阻止群臣继续进言,听到刘禅开口,群臣这才短暂出现安定。
刘禅趁此继续开口说道:“诸位爱卿所言朕都知道,可你们也该体谅朕,也该体谅相父。”
听到刘禅如此说。文武群臣这才彻底安静下来,静心聆听刘禅说道。
“丞相对于朕,对大汉有何等之重要,朕比你们所有人都知道。”
刘禅语气微微一顿,“他是朕的相父,就如同朕的父亲一般。父亲向儿子请求,儿子能不答应吗?”
这一条理由,就足以解很多事情了。
群臣默然。
“相父自出山辅佐先帝,至今已有三十载。”
“三十载呕心沥血,苦心孤诣,辅佐先帝把大汉从危亡中解救出来,力挽狂澜!”
“先帝曾言,相父之功,功盖天下!”
“当初诸卿上奏,为相父封王,这虽有违祖训,可又何尝不是朕与先帝心中所想。”
刘禅垂眸,“可相父心性淡薄,不受名利所困。早在张武七年向父便向先帝提出归隐。只是当时先帝不允。随后又北平鲜卑,东征高句丽。”
“先帝突然崩逝……”
刘禅微微一叹:“为完成先帝的遗愿,辅助朕安稳内外局势。相父率军亲征高句丽,布局平定西域。”
“相父已经五十二岁了!他为大汉操劳一生,该安享晚年了。”
刘禅道:“朕也不忍心相父走,可是朕更不忍心,他在如此年纪还要继续操劳辛苦。”
“而且先帝在世时也曾向相父许下承诺,在合适之时,让他归隐。”
“所以朕不得不同意让相父辞官归隐。”
刘禅微微停顿,“相父虽然退隐,但他还在朝野之外,看着朕,看着大汉天下。”
“朕,还有诸位爱卿都不能辜负相父的期望,要继续勤奋恳勉,继续励精图治,使大汉欣欣向荣。”
“臣等谨遵陛下之命!”
刘禅接下来便开始宣布诸葛亮离开前的安排。
“相父辞官归隐,丞相之位,朕已经与相父商议过。”
“朕决定,由御史大夫兼尚书令周不疑接任丞相之位。”
周不疑在刚才的沉默中,已经基本猜出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这段时间以来,丞相的操作确实很有深意,多次曾向他面授机宜。这是在向他交班呐!
周不疑出列谢恩,“臣遵旨。”
“臣绝不辜负陛下及丞相信任。”
“杜祯任御史大夫”
“马良任尚书令”
“费祎任司空,蒋琬任司徒,董允任太常。”
“邓艾加车骑将军!”
“谢陛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