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8年,诸葛丞相启动了“第一次北伐”的序幕。
十万蜀军、兵出祁山,怀揣着“光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期盼,上路了。
一天深夜,在诸葛丞相的亲自指挥下,高大的云梯,被推到了陈仓城下,紧接着,在夜色的掩护之下,勇敢的蜀军开始登城,一股不要命的架势。
负责守城的魏国将领郝昭,听说前来干自己的人,是“人中龙杰”的诸葛丞相,惊恐之余,又觉得自己扬名立万的机会来了,亲自攀上城头,挥舞手中长枪,奋力厮杀。
但是,他很快就发现了一个致命问题,夜间作战,根本就看不清楚城下动静!
于是,灵机一动,郝昭命令手下人,将麻布浸透油脂之后,点燃,架在弓弩之上,专门攻击蜀军的云梯车,很快,缺乏外部防护的“原始云梯”就被点燃了。
诸葛丞相万万没想到,自己玩了一辈子火(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博望坡……),陈仓一战,却栽在了火攻之上。
也正是从“陈仓之战”之后,文献中正式出现了“火箭”这一个词。
当然,“火箭”这种攻击形式,更早就出现过,只不过,这种“火箭”本质上仍属于冷兵器范畴,点燃之后,还得依赖弓弩射出去。
从“半热”兵器的角度说,“火箭”(火药驱动箭矢)的雏形,是在宋朝时期。
另,根据《武备志》的记载,明朝时期“火箭”得到了空前发展,教科书上的“火龙出水”“飞空砂筒”“神火飞鸦”等,已经进化到了二级火箭系统的级别。
“火箭”之所以历经了几百年,才彻底进化成了“火药驱动”的形式,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火药材料(硝、碳、硫)的最佳配比,历经了几百年的探索。
有一说一,即便在宋朝火器蓬勃发展的时期,所谓“火箭”充其量只是大呲花,能够提供给箭矢的动能,根本就不够,要达到穿透人体、盔甲的级别,差得远。
现在不同了,最佳配比的颗粒火药出现,有唐一代,中国战争历史从此改写。
在《新·新五代史》的编写中,恭喜钱文宗,成为第一个直面“火力压制”的吴越将领!
亥时二刻,盘门守将戴恽,也派遣出几十条走舸小艇。
“记住,舟船佯动,搞出点大动静!”
出了盘门之后,就是蜿蜒的水道,吴越疑兵故意避开胥江河道,摆出一副“小径偷袭”的架势,声音喧哗、摇晃火把,一点点向唐军驻地逼近。
与此同时,葑门悄悄放下了吊桥,吴越军队在夜色的掩护之下,悄然出城。
三千精锐团练士兵,按照钱文宗的作战方案,从僻静道路上,快速向梧桐泾推进,刚到水泽泛滥之处,就已经能够看到胥江岸边、横塘之上,出现的一簇簇火苗,还有锅碗瓢盆的声响。
“哼,唐狗,还有心思吃饭!”
“吃吧,吃一顿,做个饱死鬼!”
“嘘——小声点。击垮唐狗沿河布防,给大军打开通道!”
三千精锐之后,还有两千苏州府军,府军之后,还有五千在军籍的青壮。
万人的规模,要干死马崇义手下两千多人,绰绰有余。
猛然间,走在最前面的吴越士兵,被什么东西绊倒了,紧接着,铃铛声音大作!
低头一看,路面上横七竖八的,布置了大量绳索,绳索之上,绑着骡马用的铜铃铛!
“不好,有埋伏!”
这话不全对,有埋伏不错,关键在于,铃铛一响,意味着吴越军队进入了最佳的攻击距离。
下面有请,南唐火箭10版本“神火箭筒”登场——
箭杆更细,减轻重量,箭簇放弃了倒钩,延长了锋刃长度,纸筒内压实火药,导出一根总引线。
将火箭状如竹筒,每个竹筒中安置20-30根不等,使用的时候,士兵扛在肩上,站立成一排,后面专门有人负责点燃引线。
射击距离在50-70步之间,能够发挥最大的威力,这时候火药燃烧将近,箭矢动能最大!
埋伏在梧桐山的唐军,一共三百多人,对抗的,就是吴越三千团练精英士兵。
为了偷袭成功,这些士兵都没有披装铁甲,简直就是“肉靶子”。
“梁溪军”作为攻打苏州的后勤部队,一共携带了一千七百多个“神火箭筒”,不是携带不了,而是,整个南唐就这么多了!
那是钱啊,烧钱啊!
在开战之前,梧桐山埋伏的唐军,个个都捏了一把汗,能行吗?
就这三百人,一旦出现失误,自己被全歼了不说,马崇义的战略部署就会彻底破产!
接着,就是横塘驿失守,吴越军队重新夺回大运河下游险要节点,驻守寒山寺的谢彦,也会陷入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