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说话,是不是江北有突发情况?”
韩、诸葛二人对视一眼,还是韩熙载开口了——
“陛下,两件事,均是昨夜得到的消息,一是赵赞遣人送来书信,要求和州驻军北渡滁河,在褒禅山建立防线。二是庐阳方面的密探,探明赵匡胤动员二十万人,准备支援高怀德。”
听了韩熙载的汇报,李煜刚开始不为所动,可当他把两个消息结合起来,顿感不妙。
赵赞送信,纯属扯淡,背后肯定是李重进要求的。
这只能说明,李重进笃定南唐方面插手了和州事务,比如,揣测赵赞收受了贿赂,尚不能认定赵赞已经投靠了南唐,否则,赵赞指定得死!
问题就在于,“李重进要求”与“赵匡胤增兵”这两件事,绝非偶然发生的。
李煜怀疑地说:“赵、李二人,莫非暗中有所关联?”
刘政咨谏言:“陛下,多虑了,以臣来看,赵赞信中所言之事,是李重进顺水推舟之举,只不过,也包藏祸心。”
“刘卿的意思是,李重进得知赵匡胤增兵,想要将我大唐全面投入淮南战局?”
“不错,赵赞、毛镗、潘崇彻、黄损先后增兵,但兵力很有限,如今潘慎修带回国书,周唐正式结盟,赵匡胤又称帝,李重进的心态自然不一样了。”
李煜点点头,不错,李重进现在恐怕自封“联军总指挥”,来找点心理平衡。
“诸葛将军,你意下如何?”
诸葛兰是和州的军事总管,这件事儿,必须要征求他的意见。
“臣……臣听陛下的!”
李煜一怔,怎么回事儿?还有你小子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不对,不对——
李煜下意识地看了一眼韩熙载,莫不是,这老家伙说了什么?莫非……旋即,李煜有些明白了,没错,一定是韩熙载教训过诸葛兰了!
诸葛兰一向心直口快,怼天怼地,攻打寿州之前,连林仁肇、朱令赟这样的老前辈都不放在眼里。
李煜爱才心切,又是现代人“社畜思维”,本就不喜欢掖着藏着,所以对诸葛兰有些“过于宠爱”,以致于言行稍微放肆,这在官场可是大忌讳。
想必,韩熙载去了和州之后,与诸葛兰相处一段时间,对他一顿调教。
就拿眼前的事情来说,不管怎么说,结果都可能是诸葛兰没办法承受的——
赞成出兵,建立和州-褒禅山的防线,可以缓解雄州方面的压力,可这并不符合南唐的战略利益,短期利益。
反对出兵,赵匡胤二十万大军无人阻拦,贴近滁州、六合,李重进会不满,也不符合南唐利益,长期利益。
赞成或反对,没那么简单!
对此,李煜有些不满,韩熙载这横插一脚,把一头狼,调教成了一条狗。
李煜脸色不悦,说道:“是朕在问话。”
诸葛兰紧张,脸憋得通红,支支吾吾,一旁的刘政咨先开口了。
“陛下,以臣之见,李重进还没搞清形势,此举,恐怕多是为了试探,出兵之事有不少回转余地。”
好油条!
反正皇帝你老人家,也没指定“问谁的话”,刘政咨接茬也不算僭越,至于回答的内容,跟没回答一样,什么叫“回转余地”?
李煜轻叹:“刘卿,你莫非想说,出点兵,做做样子?李重进恐怕没那么容易好糊弄。”
刘政咨近一步:“陛下,臣的意思是,出不出兵,不是最要紧的问题。何时出兵、如何出兵,才是要紧的。”
“哦……你仔细说说。”
刘政咨胸有成竹、娓娓道来——
“其一,李重进猜测赵赞与我大唐有所关联,如果和州接到信件(名义上史珪是主管),立即就能组织大军布防,很显然是坐实了猜想,难免会引发李重进猜忌加重。”
“其二,赵匡胤二十万大军,一定会走滁州吗?臣看来未必,楚州、海州在当下而言,战略位置更为重要,且泗水已经攻破,继续沿着淮河攻打,难度要小很多。”
“其三,陛下所图,根本就不在于淮南,而在于吴越,就算赵匡胤大军把横扫皖东,只要保住扬州即可,这反而倒逼钱俶下场,更快地消耗吴越。”
“综上,我大唐出兵,宜迟不宜早,同时,主要兵力也不能放在和州以北。”
李煜点头,觉得有理,问道:“具体如何出兵?”
一旁的卢俦近前,说道:“陛下,我与刘司徒商榷过了,出兵舒州,方是上策!”
李煜对于计策,没有太用心,自己也猜了个大概了,只是没想到,刘、卢两人怎么也搅进来了?
不仅韩熙载,刘政咨、卢俦两人,也主动为诸葛兰解围,到底是出于官场前辈对晚辈的关怀,还是为了维持朝廷臣子之间的平衡?
唉,职场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