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下银子之后,周福还低声道:“太后说了,该发丧就发丧,戏要做全套的,这个事情啊,你就不用管了,终究被杀的人,是替你儿子死的,我啊,在东厂找了好的仵作,给人家把尸首拼一拼,放入棺材之后,在交予你们武清侯府,到时,你们便发丧。”
“好,公公费心了。”
实际上,这个时候的李伟,听完之后,总感觉有些不对劲。
但一辈子泥瓦匠出身的李伟,即便感觉到不对劲,也不会深想下去。
为什么大明朝的复兴之路这么难。
为什么政策那么难推行下去。
就是因为,像周福这样的人太多了。
他们有小聪明,却没有大智慧……就暗箱操作这么一件事情,周福都能玩出花来。
当然,这也能突出张居正现在带领的行政内阁的强大之处,也能突出张居正的个人能力。
讲出来的正确道路,不是正确道路,走出来的,才是正确道路。
而张居正最为难得可贵的一点就是,他能把事情想明白,他还能在想明白事情之后,将事情做下去。
周福坑了三个人。
李文贵,李太后,李伟。
是因为他只有能力坑三个人……
今日,是李文贵审理的日子,周福从武清侯府离开之后,便再次去了刑部大牢,又是对马上就要上堂的李文贵好生叮嘱了一番。
“你是太后的弟弟,审理的时候,很多百姓,官员都在看着呢,别给太后丢脸,别哭哭啼啼,疯疯癫癫的,该是咱们的,咱就认,怎么判,咱也认,不要怕,咱有人……”
在周福的言语中,李文贵精气神,还确实好了一些,被兵丁押往大堂的路,都是挺直着腰板走的。
京城的天空刚泛起鱼肚白,大街小巷便已热闹非凡。
百姓们奔走相告,口中谈论的皆是同一件事——今日,太后亲弟弟李文贵调戏、欺压民女一案,将在刑部大堂公开审理。
这消息似一阵疾风,瞬间席卷了整个京城,街头巷尾都弥漫着兴奋与期待的气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刑部大堂前早已人潮涌动。
那高大威严的刑部大门,此刻三门尽开,似要将这桩备受瞩目的案件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众人眼前。
百姓们如潮水般涌来,有的人手中还紧紧攥着瓜子,这些平日里不起眼的零食,此刻仿佛成了他们观审时必不可少的陪伴……
“今儿可算是能亲眼看看这案子咋判了,听说那李文贵平日里仗着皇亲国戚的身份,没少干坏事。”一位身形微胖的中年男子,一边嗑着瓜子,一边和身旁的人说道。
“可不是嘛,这次可千万别轻饶了他,得给咱老百姓一个交代!”旁边一位老者义愤填膺地附和着。
然而,就在百姓们满心欢喜准备踏入刑部大堂时,却被衙役们拦了下来。
“各位乡亲,对不住了,刑部大堂内不许携带瓜子等吃食入内。”一位衙役扯着嗓子喊道。
这一消息,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百姓们顿时炸开了锅,议论纷纷。
“啥?不让带瓜子?那我这大老远带来的,咋办啊?”一位年轻后生满脸不舍地看着手中的瓜子。
“就是啊,这瓜子我都特意炒好了,就想着边看边吃呢。”人群中一位妇女也跟着抱怨起来。
面对衙役们的阻拦,不少百姓犹豫了。
他们在门口徘徊不定,一边是对庭审的好奇与期待,一边是舍不得手中的瓜子。一些人思来想去,最终还是选择了留下瓜子,走进大堂,而另一些人,实在舍不得自己准备的零食,只能遗憾地转身离开。
吃瓜,可不简简单单的吃西瓜,在弘治年间,向日葵传入大明,葵花子开始出现,还有南瓜子开始出现,在正德年间,嗑瓜子的习俗就逐渐兴起了,特别是在民间比较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