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仕途的萧锐对此还不是很明了,他低沉发问:“你的意思是真的有这类潜在威胁?”
沉吟一会儿,主簿坚守着原则点头道:“唉,此类事情早有先例。在大唐,民众惧官并非偶然,大多数官员出身高贵,背后的势力盘根错节。欺压百姓对他们来说,就如同碾压蚂蚁般轻而易举。对抗贵族等于是寻死,运气好或许能两败俱伤,但多数情况则是自不量力。”
萧锐沉默了下来,他的出身便是贵族,这点毋庸置疑。他的个人力量也许无法和所有贵族相提并论。
萧锐的能力吗?算了,根本不需拿来衡量。他是大唐顶级贵族,父亲是兰陵萧氏的 开国公,世家大族绵延百年,整个大唐又有几个可以与之争锋?
主簿的意思表明,即便是微不足道的七品小官,对他所保护的人们来说,亦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哼,挑战贵族就等于寻死?这已成过往,未来的大唐时代,我萧锐定当纠正这种不公。我只要在职一日,便会敞开大门,全力捍卫民众权益。”
天下黎民长久以来深受压榨,无比期盼社会公正能为他们主持公道。但王朝初创之际,诸多事情亟待处理,外有敌军窥伺,内有世家豪门牵制,便是陛下也无法全面顾及民生。
既然如此,无人发声我就发声,我萧锐深痛恶绝那些仗势欺弱的行为。”
辅佐安的主簿轻声提建议:“长官,您本是贵族子弟,须保持谦逊。何况,您孤身一人,对抗天下豪门难以持久。”
萧锐听得出来他的忧虑,知晓是忠告,但他并未动怒,反而大笑道,那笑声里隐含强大自信和自豪,引来不少下属前来。
“从前的大秦始皇,建造长城以庇护天下黎民,如今我大唐从兵部将领到底层士兵,用热血与剑锋构筑国防,守护国家边陲、人民安宁,打造一座由血肉铸就的长城。”
“刑部大理寺以法律刑罚为根基,建立了一个公平公正的法理长城。”
“而我御史台,职责在四方查考,必坚持以民意为基石,为大唐筑起一个坚不可摧的民心长城!”
“倘若民间缺乏正义之士主持,何来民之信赖朝廷?危机之时,他们会像墙头草一样随风倒,是大唐称雄还是前朝复苏,百姓无感,只关心胜者。”
“这不是我所期待的君民共荣之境。陛下曾说,君如舟、民如水,水既能托舟也能翻舟。这便是民心所系、国泰的基础。我深信不疑,并十分尊敬。”
“现在我御史台肩负国家差遣,享用陛下的赏赐,怎能不尽心尽力,守护这座源自人心的信任长城呢?无论是权贵世家,还是根深的官场顽疾,甚至是我们之敌。”
“别人畏于得罪他人,我萧锐不然。他处如何我无力干涉,然而在御史台,我掌管的六署里,若有贪生怕死之人不为民众挺身而出,那便让他离开此处。”
“想要另谋安稳之地的,我辟一条路予其退出。想要换个地方偷安的,我则请求魏大夫相助调适。”
“归根结底,我御史台六署只招揽那些同道同心、勇敢抗争为民之义士!”
一席话,犹如惊雷唤醒沉睡之士,令众人振奋不已,不由自主地齐跪于地,吼声震耳:“愿誓死追随大人,与世上强权霸行斗争到底!”
“好!”萧锐颇为满意,自己的话已无需多言。
此时,来自三署的一位六品御史出言不满:“大人,这话我不喜听。为什么若是六署有人懦弱畏缩,就让他人接替?莫非我们成接受畏惧残兵之处了?我三署不屑于此。”
“是啊,王大人说得对,我们五署也不愿如此!”
“我们四处无软骨头!”
听完这些话,魏征默默听完后,步伐稳当地走过来,众人的视线齐齐聚焦在他身上。
御史台之主望着大家,缓缓拍手,频率逐渐加快,眼中充满了赞许和满意。这时,虽然沉默无声,却如同雷鸣一般打动人心,所有人都热泪盈眶,整个御史台充满热烈的掌声。
看着手中臣子送来的奏报,关于萧锐在御史台的言行,李二皇帝了然于胸。朝廷各司机构均是皇帝掌控的耳目,御史台发生的大事怎能逃过 的目光?
特别是牵扯到他的女婿萧锐,李二一直暗暗关注其发展。
此时捧起奏报细读,读到萧锐对兵部‘血肉长城’评论的那一段,李二的双眼里满是对女婿的认可与赞扬,心想:“这女婿很有见解。”
往下读到关于‘民心长城’的内容,他已经忍不住要击节赞叹,这是一位有着博大胸怀,堪当国之栋梁的人才,”朕的珍宝!”李二暗叹。
再看那一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二拍案而起,”说得好,说得妙!理解朕心意的人,唯独萧锐也!”&34;
身边的老高虽未深谙具体情形,依旧遵循礼仪向皇上行礼祝贺。”恭贺陛下!”
李二疑惑,”这小子竟说我这些话,是什么时候的?我怎么没印象?心里这样想的,可是从未出口。去把起居郎找来,查查我的起居注。”
老高接过文书速读一遍后,思索了片刻,还是摇头回答:“微臣愚钝,实在不记得有这样的记录,陛下,需召起居郎核查否?”
皇帝挥手作罢,”不必了,可能是这家伙故意讨好。嘿,知我心意也行。他是朕的女婿,告诉皇后,襄城的陪嫁加倍便是。”
听到这个提议,老高惊讶地问:“若是那样,岂不是超过了长公主之仪制?况且现在皇宫库存也颇为吃紧”他的劝诫并不是为了难为萧锐,实则是出自善意。
李二想了想,”那就加成百分之五十,萧瑀算是送给朕的好女婿了。”
老高道:“这是陛下您明辨贤能。”
“哈哈,去吧,速速来回。”
打发老高传递指令后,李二重新审视起那份奏折,愈发欣赏,反复阅读不止,更加喜爱这位女婿。
在李二的心中,这萧锐是个了不起的青年,只因小小六品御史的职位,就已能激发御史台内部团结如一,这份影响力丝毫不逊于魏征担任的御史大夫。
不过,”嗯还是太年轻了些。御史大夫的位置先空置,等待你做出更多成就,若真能改变御史台面貌,打破规则又有何妨?”
不久后,老高带回了魏征的奏折。他顺便提到的这段消息内容大致同李二手上那份密报相同,只是魏征以特有的冷静之词详述了萧锐的表现,并毫不掩饰对萧锐的好感以及对皇帝眼光的赞誉,同时也附上讨好的话语,赞扬皇帝明察秋毫的慧眼。
对此,李二十分满意,魏征平日里极少赞扬或恭维他人,更鲜有拍马之行为。多次直言进谏,令皇帝下不来台阶。如今,难得他改变了态度,令人欣慰。
他笑道:“功名利禄者请寻别处,畏权怕死者莫入门。好对联!萧锐总是给朕意想不到的惊喜。”
原来说起,魏征的奏章末尾提出请求,希望能得到陛下的恩赐,在御史台门前挂一副对联。这对联原本应该是萧锐 所挂的,但由于其余几位官员有异议,魏征便提议直挂大门,象征整个御史台同心协力,不容任何懦弱之辈。
“行!我允了。”
唐二精湛的飞白书法技巧令人称许,因此命人准备纸笔墨砚,自己欲亲手为御史台题字表示赞赏。
但在提笔前,他忽又想起萧锐书法才艺卓越,其长安独有的风格更是精绝于他的飞白。既然主意是出自萧锐,不如就借这次机会让他扬眉吐气,算是对其今后进一步为国家尽力的一份勉励。
于是,唐二迅速在这张奏折上批语,将这荣誉给予萧锐。宦官高德立即拿着圣旨亲自去御史台报喜告知这一决定。
回禀之时,老高却是神色复杂,神情忐忑走进太极殿的小书斋。
“皇上,刚得知关于萧御史的一个消息……稍微有些……”
此刻唐二兴起,正专注于书法练习,闻言好奇问道:“哦?呵呵,何事?这孩子又有了什么新的主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