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叶不悦道:“就算待命,可也不是你们几人胡闹打趣的理由,就不怕别人听见?治你们一个大不敬之罪?”
飞雪等人一听,四人齐齐怕的跪下求饶。
吴叶冷哼一声道:“这会知道怕了?这陛下和我又岂是你们能胡乱编排的?你们身为我的贴身婢女尚且如此,别人又该如何?岂不有模学模,有样学样?”
四人连忙求饶,吴叶叹了一口气道:“你四人自幼便跟在我身边,名为主仆,情似姐妹。本来让你们陪嫁,也是打算一来身边有个体己的人,二来也是为你们寻一条好出路,最好的结果就是被陛下看上,能位列六宫之中,再不济,为你们另谋一段好的姻缘也不是不行。可你们几个怕是离家太久,连规矩都忘了,昨夜说的话是生怕别人听不见么?连我都能听见,何况陛下?好在陛下没有计较,否则你们焉有命在?”
四人听吴叶说的严重,均是瑟瑟发抖地趴着不敢动,气都不敢喘一下,更别说回答了。
吴叶对她们现在的态度很满意,继续说道:“你们别看这陛下如今只有我一个妻子,那是因为陛下还年轻,且国事繁重,天下尚未统一,陛下不愿过多的分心在享乐之上。但不代表以后不会有别的娘娘进入后宫,她们也必不会像我对你们一般,倒是你们一个疏漏,一个错误,可能都会因此被人攻讦,轻则性命不保,重则连累我乃至整个吴氏。如今后宫仅我一人,我都如履薄冰,你们怎么你如此大意!”
四人被吴叶训斥得又愧又怕,都忍不住哽咽啜泣,吴叶当即语气缓和道:“罢了,往后你们要切记谨行慎言,莫要丢了我的脸面,我说你们也是为了你们好,宫里不比家里,这里与凶险的朝堂无异,一个不慎,就会万劫不复。你们起来吧。”
得到吴叶的许可,四人才赶紧起来,吴叶也当即瞥了一眼四人后高声说道:“除了飞雪、梅霜、晚冬、冰儿四人留下,其他人都散了吧。”
众太监宫女闻言,当即纷纷躬身领命退出,等这些太监宫女都出了殿门后,飞雪更是抹了抹满脸的泪痕道:“小姐,我们四个以后都不敢了,你别生气了。”
一声“小姐”算是击中了吴叶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当即也柔声道:“好了,你们也别哭了,我若是不训斥你们一顿给外人看,指不定明日就有人向陛下请旨杀了你们。你们以后说话做事都当心一点,莫要什么话都不经脑子就往外蹦。”
见吴叶脸色缓和,语气温柔,四人这才破涕为笑,吴叶当即无奈的摇了摇头。
徐承自然不会知道凤仪殿所发生的事情,他昨晚一心扑在跟吴叶鏖战之上,加上本就喝多,哪里知道外面在干嘛,就算知道了四人的打趣,也不过一笑了之,他堂堂一国之君岂会因为这点鸡毛蒜皮之事跟几个黄毛丫头计较,光是现在面临的情况就够他闹心的了。
事情是这样,本来徐承治下诸州也算是四海升平、安居乐业。可是天下太平起来,就会有人懈怠,开始贪图享乐,甚至恃功而骄,这样的人不是一个半个,是一群,且多以徐承的根基班底为主。
海源徐氏族人还算本分,毕竟千年世家,无论做不做皇族,一直以来过得都是富贵日子。可三州八十五姓就不一样了,整日以徐承嫡系自称,在朝堂上自成一派,企图凌驾于百官之上。
这还不算,八十五姓中的官员搜刮民脂民膏、贪污收获数不胜数,好在知道土地是徐承的底线,自从徐承执行新政之前,都老老实实的“钻空子”,把各家的产业按照徐承制定的土地法分田到户,把土地都按照远近亲疏的关系分给了族人,算起来各家也是是损失不小,所以得找补回来,怎么找补?民脂民膏呗。
徐承也预料到一定会发生这样的事,但是让徐承头疼的是,这帮人那点智慧干别的马马虎虎,但是用在钻空子上面当真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且这些人若是拆开来看,大部分连个世家都算不上,了不起就是个地方豪强。根本没有世家那种根深蒂固的底蕴,同样是鱼肉百姓,世家中人基本都做的很隐晦,且有的还能让人对其感恩戴德,就犹如曾经的天下八大世家,又例如海源徐氏,在虞州哪个老百姓不竖起大拇指夸赞的。可地方豪强若是没了土地,就相当于没了根基,人望有限,所以他们干脆就拧成一股绳,居然成了党派,朝廷上下都私下将他们称为三州党。
对于徐承来说,他们若是只是做点坏事,大不了就是罢官撸爵,再不济抄家杀头,随便拉几个出来做做样子给人看,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这事也就过去了,毕竟谁都是只有一个脑袋。可是党聚之事,徐承就不能轻轻放下了。
这事绝对会危及皇权,就算徐承有自信自己能压得住,可徐承的子孙呢,他们又如何能压得住这党聚之祸根,且这玩意在萌芽之际直接把它掐了还好,若是给它机会壮大,让它蔓延至朝堂乃至天下,将来再想扑灭它可就难如登天了。
如今参三州党的密折早已垒了几堆,比各地传来的战报还多,大多是欺压百姓,搜刮民脂民膏之类的,毕竟新朝成立不久,这帮子人还做不出太多影响朝堂的事情。
但就是这帮子人同时犯下这些不痛不痒的事情才让徐承难办,毕竟已经形成党派,这些事没有意外就是一党都有参与,这些人可都是徐承的基本根底,不敲打不行,敲打得过了也不行。治罪不难,难得是怎么治,总不能全都治了吧。
在徐承看来,当务之急反而不是怎么治罪的问题,而是怎么把这个刚刚萌芽的新党给拆分了,这样才符合徐承的利益。
有了计较,徐承当即将政事堂九相都传召至御书房议事。此时的政事堂九相其实只有八相在朝,因为身为大宗正的建邺王徐建被派去坐镇南京建邺,为南京留守,没有直接调兵、任命之权,但有监督之责,一应兵马调度和官员任命都必须经过徐建的确认才能生效,徐建的作用就是稳固三州甚至江南的势力。
所以实际上,现在的朝廷仅有八相公,对外仍然称为九相,不过这个称呼可能也要变了,因为徐承觉得之前的官制已经不适合管理以后的天下,所以决定重新调整官制。
但改制这种事绝非一朝一夕能定下来的,可如今这党派的苗头,让徐承瞬间觉得改制的重要,刻不容缓。
因为改制的目的是一来是为了让朝廷运转效率更高。二来增加更多制衡,将权力分散,避免出现权臣。三来削弱世家门阀的影响力。
原先大寿的官制是沿用大周的,而大周则承袭大华,在大华的基础上做一些改动,所以现在世间的官制的根源皆是源自于大华官制。
可大华建国是上千年前的事了,当时的思想、认知乃至民生、政治、军事跟现在皆是不可同日而语,如今若是继续沿用肯定是不行的,而且自大周以来,中原皇朝的国土不断向外扩张,人口早就不是当年大华时期的数量可以比拟。
早年大华建国因为当时人口资源有限,天下之大难以管理,所以大华太祖决定了一件事,便是天子以下的诸位皇室宗亲按照远近亲疏的关系皆为王公之爵。这些王公都有着自己的封地,相当于臣服于大华的诸多小王国,只是跟大华统一天下之前的诸国不同的是,这些大华太祖皇帝分封诸王公之国,皆是毛氏宗亲或者太祖子孙,非毛姓者不王。这些王公之国之下,所有的官职跟都天子主宰的朝廷一样,只是所有的官职之前必须加上一个某国以区分与天子之官和他国之官。
而朝廷的官制也不复杂,文官以丞相为首,武将则以大将军为首。丞相统领文官,下设六部(户、兵、刑、吏、民、礼)分别司管天下赋税钱粮、兵马调度、行刑律法、官员考核、民计民生、大典祭祀,每部主官一人,称为尚书,副职两人,称作侍郎,下辖八名郎中分别操办不同事宜,每位郎中下辖主事四名,协助郎中办理具体事物。可以说六部乃朝廷管理天下制度的框架,天下诸事皆在六部掌控之内。
当然除了朝廷京师的官员,还有天下诸州郡的官员也差不多是这个结构,州郡同样分为文武两班搭配的制度,一州的主官为一人,称为刺史,副职亦是一人,称作长史。下设六曹,分司一州的钱粮赋税、州郡治安、刑律案件、官员考核、人口名册、民计民生之类的事。州的下面又是郡,郡的主官一样是一人,称为郡守,副职一人,为郡丞,再往下同样是六曹。而郡的下面是县,主官县令,副官县丞,同样设有六曹。
这些就基本是文治的架构。
而大将军则是武将之首,总领天下兵事。六部之中的兵部除了归属丞相管理之外,亦同时受大将军管理。若是将相二人的政令有所冲突,且都无皇帝旨意支持的情况下,太平时期则以丞相的意见为主,遇到战事则以大将军的要求为先。
大将军下设有都军、州军、边军三大军制板块。
都军顾名思义就是京都之军,负责镇守京师以周边的,都军主将一人,称为万胜军(万胜乃大华太祖亲军番号)大将军,一般都由大将军亲自兼任。副将十三人,分别为八名万胜外军将军和五名万胜内军将军,外军则分为左右两军,左军负责守卫皇宫之外京师城池以内的地方,右军则负责守卫京师外围,而内军也称为中军,则是拱卫皇宫安全。
每名万胜军将军都独领一军,麾下设置司马一人、参军四人,兵团统领八人,兵团统领之下再设置兵营校尉十人,校尉之下则是队正。
而州军则是天下诸州驻守之兵,主将为驻州将军,品秩比万胜将军和低一级,与州刺史同级。驻州将军下设司马一人,参军四人,驻州兵事营统领则根据州的划分来定人数,一般州的下级为郡,各州辖郡数量不一,一般就是有几个郡就会设置几个驻州兵事营统领,同时在州之治所在而外增加三名兵事营统领,保证每州治所都由四名兵事营统领。
同时除去固定驻守州治所的驻州兵事营统领外,其他的兵事营统领都要驻守州下辖的郡城,也称作为驻郡守备营统领,统领下设参军两名,驻郡守备营校尉若干名,校尉的设置逻辑和统领的设置逻辑一样,只不过一个是州对郡,一个是郡对县,所以驻郡守备营校尉凡是驻守县城的也称为驻县校尉。
而边军则是独立于其他两军之外,可以说其他两军的将士可以退役,而边军则是除了立功升迁,否则终身都只能在边军不得离开,边军则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划分出四个军区,分别设置一名四方镇军将军出镇一区,四方将军之下设有司马两人,参军八人,镇军诸营统领六名,每位统领下设有校尉十八名。因为边军所镇守的地方难免和州军驻郡重叠,但又互不统属,所以,一旦发生战事,则看时态大小来决定,若是州军能控制的,边军不插手,一旦超出州军的控制范围,则州军自动归属为边军调配,直至战事结束。
这就是武制的架构。
但是除了文武之外,华太祖还同时设立御史台,独立于文武两班之外。
御史台主官一人,称为御史大夫,副官一人,称作御史中丞,下设台、殿、察三院,作为中央监察机构,专门负责代表皇帝自上而下地监督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是否遵守国家法律和各项制度,是否忠实履行职责,位高权重,可称得上是皇帝的“耳目之司”。御史台有权监督刑部的审判工作,同时参与疑难案件的审判,并受理行政诉讼案件。
御史台中分设台院、殿院、察院,统辖下属的诸御台院是御史台的基本组成部分,设侍御史若千人,执掌纠弹中央百官,参与刑部的审判和审理皇帝交付的重大案件。由于侍御史在诸御史中的地位最高,职权最重,因此一般均由皇帝直接指派,或由丞相与御史大夫商定,由吏部选任。
殿院,设殿中侍御史若千人,执掌纠察百官在宫殿中违反朝仪的失礼行为,并巡视京城及其他朝会、郊祀等,以维护皇帝的神圣尊严为其主要职责。
察院,设监察御史若千人,执掌纠察州郡地方官吏的违法行为。每郡设一名监察御史,称为巡按使,品级虽低,但权力极大,是皇帝监督地方的耳目。
所以,御史台说白了就是监督文武百官的,无论是朝廷大佬还是郡县小吏皆在御史们的监督之下,且御史台的官员还有一项权利,就是闻风而奏,也就是只要御史台盯上某个官员或者将领,哪怕什么证据都没有也可以参上一本,且无罪,这也是为什么御史看似权力不大,却总是无人愿意得罪的原因。
这以上三方就分别是这天下最早的皇朝官制的基本框架,至于所谓的三公,有华一朝就没有实封过,也是到了大周末年才有人实实在在的领过三公衔,但是领衔的人也有限得很。徐承身为八大世家出身的子弟自然对这些了如指掌,他甚至知道哪一朝哪一代都分别对这个官制做了什么调整,带来了什么变化。例如大周开国之初,周太祖为了加强军事力量,将驻州将军改为驻州都督,除此之外,有周一朝,都不知道增加了多少临时的官位,用完即弃。
但也有让人拍案叫绝的,就是大周正帝为了防备出现权臣,而搞出一堆官制的做法,就是把原来的丞相、大宗正、六部尚书和御史大夫都塞进政事堂为相,本来天下仅有一相则变成了九相,而大将军则联合四万镇军合并成八名柱国大将军,只是后来徐盛、徐正父子功劳太大,且得明帝信任,才在柱国大将军的基础了设置了一位上柱国大将军凌驾于诸位柱国之上,也等于将正帝绞尽脑汁剥夺淡化的大将军之职变相的又搞了了回来,而大寿的奠基人太祖高皇帝高适就是因为接任了徐正的上柱国大将军的位置,才有机会做到独揽大权,一举以寿代周、改朝换代。徐承自己何尝不是政变成功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自领上柱国大将军之职,将天下军权牢牢抓在手里。
这也就说明现在的官制还是容易出现权臣,甚至以权臣为首的权党,纵然不覆灭江山也会架空皇权,所以想要打破这个怪圈,第一件事就是要改变官制,接着是让原本的三方制衡变成多方制衡,而且必须是有效制衡,就像御史台一样,太平时期尚且能震慑百官,可一旦战乱,御史台纵然铁骨铮铮,可也挡不住人中无权,凭一腔血勇和例如刀锋的机言是没有办法力挽狂澜的。
所以,徐承决定,趁着这几年还算太平,揪这聚党这个苗头,凭自己的无上威严强行将此事给推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