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防御使郭威,以三千马军,奔袭于合州北,一击而败之。”
孟知祥微微颔首,语调沉缓,“潘仁嗣,败了。”
西川军固然不见慌乱,万州军尽皆马军,却来得更快。黑云之下,青山低首,寂静的地面,毫无预兆也似,冒出万州军骑兵的身影来,转瞬间,铁甲军阵奔驰而来,洪水猛兽般,大举来攻。
“事已至此,大帅准备如何应对?”这是苏愿最关切的问题,他想,这大概也是孟知祥叫他来的原因,意欲与之相商。
一声轻唤,让孟知祥回过神来,他侧目去看,在午后让人眼花的阳光中,看到了面带忧色的苏愿。
苏愿沉吟道:“正面推进,是堂堂正正用兵之法;偏师急进,可收震慑两川之效,逼迫两川收缩战线,说不得,使我调回攻遂州之军,却也有自陷险地之虞;谋求大势,局面上最为有利,却是辗转作战,战线拉得过长,且与遂州、剑门相距过远,不好与唐军主力呼应;据守合州,既能声援遂州,又能调动两川,还能观察局势,寻求有利战机,可谓后图甚大。”
潘仁嗣大惊,“怎么回事?前方有何异常?斥候何在?!”连发三问,心里陡然升起一丝不好的预感来。
潘仁嗣也是性情坚韧之辈,初时的震惊过后,当即拔刀振臂,厉声喝道:“事已至此,多说无益!诸将听令,就地结阵,准备迎敌!”
“大帅急招卑职来,可是前线战事有了变故?”苏愿将孟知祥的神色纳在眼底,出声相询。
说完,问孟知祥,“大帅认为,郭威会如何进军?”
他抬头向门外望去,阳光有些刺眼,恍惚间,他似乎看到了那日,潘仁嗣所部,在野外与郭威的万州军厮杀的场景。耳边回荡起金戈铁马之声,战马嘶鸣,铁甲相交,将士呐喊,兵器刺入身躯,热血喷洒了出来,身周的士卒,不停倒下,更多的却还在冲阵、拼杀……
军令传下,兵马齐动。但凡大军行军,“行则为阵,止则为营”,行军队列便有阵型讲究,防的便是路遇战况,需要随时应敌。潘仁嗣号令既下,西川军不愧是精锐,丝毫不见慌乱。
愈战愈勇好理解,面对数倍之敌,“城池越守越坚”之言,有些耸人听闻,但潘仁嗣此言,并非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如今西川军攻遂州,优势无非在于两点,一是兵力优势,二是夏鲁奇出镇遂州未久,未必深得遂州百姓拥护。
大地震颤,非大队骑兵不能引发这等动静。
这一役,双方投入兵力近四万,即便在战场上直接交锋的没有这个数目,却也绝对不可小觑。一场激战,声振寰宇,交战声,远传数十里,甚至百里距离,都能听闻。如是可以想象,战事何等惨烈。
当面杀来,唯见长槊如林,让人忘了那是血肉之躯,浑然一个个浑身是刺的铁人,让人不寒而栗。
看那一个个、一排排骑兵,前赴后继,威猛异常,一眼望去,不见尽头。骏马如龙,面罩甲片,铁蹄如雷,敲碎尘土;马上骑士,杀气凛然,铁甲裹身,身躯前弓,左手长槊,右手圆盾,不握缰绳,脚跟后撑,稳着身躯。
而一旦战事持久,西川军攻势渐渐疲软,让夏鲁奇得全城百姓效力,战事就艰难了。李仁罕得孟知祥点拨,是绝不容许这等情况出现的,所以他一旦开战,必定猛攻不停。
与副将不同,潘仁嗣与李仁罕相熟,临行前,对此番东征如何战法,彼此交换过意见,故而,潘仁嗣知晓李仁罕打得什么主意,他沉声道:“早先密探观察过遂州城防,坚固非常,不可轻视,加之夏鲁奇此人,素有勇名,也非易与之辈,李将军要破遂州,非旦夕之事。然则李将军却也说过,他至遂州,必定朝夕攻城,不予夏鲁奇喘息之机,以免其愈战愈勇,城池越守越坚也!”
“这不可能!”副将惊叫,“郭威怎会出现在这?合州连只言片语都未传回!若是合州有战事,为何我等没有遇着信使?若是合州被攻破,为何不见溃兵?不见逃难百姓?!还有,渝州呢?万州军自渝州过境,为何不见渝州有消息传回?!”
“大帅……”
天高云低,潘仁嗣等加紧行军,合州城愈发近了。
可见,合、渝、涪三州,渝州为中心,合州是北上枢纽,涪州则是东下据点。
脑海中演练出此战实景,苏愿只觉得两腋生风,寒意顿生,“那郭威,竟然如此骁勇?这般用兵,让人无言!”的确无言,无言以对,只能佩服,但佩服的话,苏愿无法说出来。
副将道:“郭威麾下,有万州军万人上下,人数虽是不少,但论精锐,何能与我西川军相比?三个都当不了西川兵一个!再者,合、渝、涪三州,虽不是天险,但只要我等夺而守之,料那万州军也过不来!”
正当此时,忽觉大地震颤,好似闷雷滚滚,又如大河决堤,更像地震突发。
“将军高见!”副将嘿然笑道,“也是大帅英明,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待得我等守住两川南北险要,唐军进无可进,哪怕是那遂州难打一些,也是砧板上的鱼肉,任由我等宰割,撑得了一时,还能让他翻了天去?”
他接着道:“唐廷在三峡的布置,是以万州防御使对付两川,这些年我西川密探往返万州不知多少回,对万州情况不说了如指掌,却也深知底细。万州防御使郭威,早先是百战军君子都主将,屡有奇功,算是智勇双全之辈。先前,其人任房州刺史时,曾率房州军攻入夔、归、峡三州腹地,速度极是快捷。此番我等要防备的,便是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