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页。
壬三、显生诸法有二缘起
本论是无着菩萨所作。在本论的修行当中,主要有三个重点:
贰、修学纲要
第一、甚深见。第二、广大行。第三、究竟果。
从大乘的次第来说,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第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培养内心的甚深见。
为什么要有甚深见呢?
我们作一个简单的说明。在大乘的修学,我们刚开始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的戒法,在整个菩萨戒的修学当中,有两个重要的次第:第一个就是我们要成就善业力。这个善业力就是说,我们刚开始行菩萨道,就是依止内心的信心,就是对三宝功德的信心,依止这个信心,我们来修布施、持戒、忍辱种种的善法。当然我们菩萨内心也会有一些烦恼欲望,这个时候,主要是依止我们的信心来克制、或者说是来压抑我们心中的烦恼。有时候信心比较坚固,我们内心就比较平静;但是有时候信心比较薄弱,这烦恼就在内心不断的波动,使令我们内心躁动不安。
所以刚开始在修学善业力的阶段当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一个菩萨内心的情绪是变化很大的,他没有办法控制自己,有时候好,有时候不好。严格来说,这个人修行是还没上路,内心还是跟烦恼欲望纠缠不清,只是说他比一般人好一点,就是有一分的信心,善加克制。这样的修行,我们就说:这个人开始在积集善业、忏悔业障,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阶段。
慢慢的,我们应该再修第二个阶段,就是成就正念力。前面善业力的修学,主要依止的是信心,慢慢的我们从信心,开始去听闻正法、如理思惟,这个时候内心产生一种智慧的光明,开始如实的观照内心烦恼的活动。透过教理的学习,我们知道内心的烦恼,其实是由内心所变现的一种剎那剎那的生灭之法,所以它的本性是毕竟空寂的。
所以,我们从一种正念的观照,开始从这样的一种有相分别,而契入到清净的本性,开始了解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时候,我们对烦恼的调伏,就更加的有力量,我们的情绪也会变得比较稳定了。虽然有无量无边的烦恼还没有对治消灭,但是它是如梦如幻的生灭之法,不像以前那么样的可怕了。
所以说,我们在修学正念的时候,透过止观的观察,了解到生命的真相,内心能够安住在我们本来的面目,这个时候我们的情绪、修行就正式的上路了,我们也开始稳定的、慢慢的趋向于无上菩提。
所以说我们在行菩萨道的过程当中,从一种信心对烦恼的压抑,要提升到对烦恼的克服调治,所谓智慧的观照,这样的一个转变过程,主要就是靠甚深见。
你就是对佛法的学习、对生命的观察更加的深入,你对于内心的调伏力就加强。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无着菩萨在本论当中,把甚深见安排在第一个次第,这是主要的原因。
甚深见:一、所知依。二、所知相。
先讲到生命的根源──所知依,再讲到这个生命的相貌。有情众生的生命根源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我们讲到有三相:自相、因相、果相。
现在讲到因相。因相当中,把它作一个总结,这是因相的总结,讲到大乘的生起有两种缘起,这是阿赖耶识因相的总结。
壬三、显生诸法有二缘起(分三:癸一乘标缘起;癸二说缘起别;癸三喻愚缘起)
阿赖耶识的缘起有三科:一、乘标缘起;二、说缘起别;三、喻愚缘起。先作一个总标,把大乘的缘起相貌作一个总标。好,我们看论文:
癸一、乘标缘起
如是缘起,于大乘中极细甚深。
在大乘佛法当中,讲到阿赖耶识的缘起,这样一个缘起的法,是非常微细、非常深入的探讨,不是凡夫、二乘所能了解的。在佛法的缘起论当中:小乘佛法所谈到的缘起,叫做业感缘起,在谈因果的时候,是偏重在业力,就是以这个行为的本身,来判定你的结果;大乘佛法在判定缘起,除了你的业力以外,你的心念,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业力跟心念的和合来探讨缘起,叫赖耶缘起。这样的缘起法,就极细甚深。
比如在经典上说:有两个女居士,这两个女居士,都到山中去采花,采了很多花以后,两个人希望把这个花供养佛陀。这个时候,其中一个居士,就把她自己的花,亲自一个人去供养佛陀;另外一个女居士,她把这个花平均分给很多人,带了很多人一起去供佛。这个时候有人就问:这两个女居士,一个是自己去供佛、一个是带很多人去供佛,这两个以后的果报是怎么样呢?问一个阿罗汉,这个汉说他不清楚。这个时候,阿罗汉就用神通力,带着这些人到了兜率天去问弥勒菩萨。弥勒菩萨说:这个单独供佛的居士,以后的果报是阿罗汉果;这个带了很多人去供佛的居士,以后是成就无上菩提、万德庄严的佛果。
就是说,同样一个业力的造作,都是供佛;但是因为心念的不同,这个时候对果报会有不同的主导。而这样的缘起,以心念当作业力的主导,这样的缘起观,在大乘佛法是极细甚深的。你的一个起心动念,对我们的生命,都有重要的一个引导因素,而不只是看行为本身,这样的大乘缘起是极细甚深的。这当中是先作一个总说,我们再往下看:
癸二、说缘起别(分二:子一标;子二释)
大乘佛法这么微细深入的缘起,到底是什么相貌呢?这当中有两科:一、标;二、释。先把名称作一个标示,第二段再加以解释。我们看标的地方:
子一、标
又若略说有二缘起:一者,分别自性缘起;二者,分别爱非爱缘起。
大乘佛法讲到生命的缘起,主要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分别自性缘起,第二个是分别爱非爱缘起。这两个缘起:分别自性缘起,是引生诸法的一个亲因缘,它是一个亲因缘;分别爱非爱缘起,是引生诸法的增上缘,它是一个增上缘的角色。大致是这样一个相互的关系;详细的情形,我们看下一科:
子二、释(分二:丑一释自性缘起;丑二释爱非爱缘起)
解释当中分两科:第一科是解释自性缘起,第二科解释爱非爱缘起。我们先解释自性缘起:
丑一、释自性缘起
此中依止阿赖耶识,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缘起。以能分别种种自性为缘性故。
什么叫做自性缘起呢?就是我们在生命当中,造了很多的业力,这个业力有的时候是布施、持戒的善业,有的时候是造了杀盗淫妄的罪业,这个业力都保存在阿赖耶识当中,而形成一个种子;这个种子,它能够生起诸法的现行,由善恶的种子生起的现行,叫做分别自性缘起。为什么叫做分别自性缘起呢?这以下解释它名称的由来。以能分别种种自性为缘性故,因为它能够分别,这个分别就是清楚分明不会错乱,它能够把每一个种子的自性(这个就是自体)它的差别自体表现出来。
什么叫做种子的差别自体呢?比如说我们布施,这个布施的业,它种子的自体是能够招感财富;你修忍辱,这个忍辱业的自体是招感庄严;你修慈悲,这个慈悲的自体是招感长寿。它每一个业的种子,都有一个相应果报的招感自体,所以这个业种子,在阿赖耶识保存的时候,是个个差别的,你造什么业,这个业种子它招感的果报,就各式各样不同。同样是善业,但是这个善业的本身,也是各式各样。
所以这个自性缘起就是:在阿赖耶识当中,有很多差别的业的自体,而这种业的自体,都是由种子的方式来保存的,所以叫做自性缘起。这是引生诸法的亲因缘,比如葡萄的种子,它一定产生葡萄;苹果的种子,就产生苹果:就是它有它差别的自体。
丑二、释爱非爱缘起
复有十二支缘起,是名分别爱非爱缘起。以于善趣恶趣,能分别爱、非爱种种自体为缘性故。
这个业种子,它要从种子转成正式果报,必须经过十二因缘的滋润。你一定有无明的滋润,才产生行。这个行业力的造作,它有它的种子,不能说无明产生行,而是因为无明的资助,它是一个助缘而产生行,行的助缘而产生识。所以十二缘起,是每一个都是一个增上缘。因为无明的滋润,产生了业力;由业力的滋润,产生阿赖耶识的种子;由这个阿赖耶识的种子,产生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等等,所以这个十二缘起,它是一个增上缘。
这个地方,十二缘起主要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就是我们这个我执、法执的分别;由于我们我执、法执的分别,把这个业力的种子滋润以后,就产生了分别爱、非爱的果报,这个分别就是差别。这个时候,在三界六道当中,有很多可爱的果报,就是人天可爱的果报;或是有很多不可爱的三恶道果报出现。因为这种善趣、恶趣的果报,能够明确的分别可爱、不可爱的自体,它有它种种痛苦五蕴、安乐五蕴的自体,所以叫做分别爱非爱缘起。就是说它这个缘起,能够透过我们心中我执、法执的滋润,使令这个善恶的业种子,转成三界的果报。
这个地方讲到这个十二缘起,我们解释一下它是怎么个滋润法?这个十二缘起的解释就是:它能够把已经存在的业种子,滋润成一个正式的三界果报。它的滋润,在唯识学的专有名词叫做熏习,它有一种熏习的力量。
这个十二缘起的熏习有两类:一个是微细的熏习,一个是比较粗显的熏习。
这个微细的熏习就是无明,无明缘行。就是说,我们只是造了这个业力,不表示一定是在人天得果报、或者三恶道得果报,一定要有这个我执──自我意识,透过自我意识的分别,就能够把这些善恶的种子,累积成一个有漏的三界果报,这是第一个,无明的熏习,这是比较微细的熏习。
其次,是爱取的熏习,这爱、取、有。我们对于这个生命,有不同的爱取,也会使令这个业种子,产生不同的变化、产生不同的变化。
比如在《高僧传》上说:唐朝有一个僧藏法师(僧就是佛法僧的僧,藏就是法藏大师的藏),这个僧藏法师他出家以后,白天修福,晚上念佛,他的修行就是两个重点:
修福念佛、念佛修福。——僧藏法师
到晚年临命终的时候,在《高僧传》上说:他的中阴身,六欲天次第来迎。一刚开始四天王天现前,他内心不动;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种诸天的安乐果报次第的现前,来迎接他去受生,他完全不为所动。他内心不动爱取,他对六欲天没有爱取,这个时候,种子不能得果报,这个时候六欲天的中阴身就消失了。最后阿弥陀佛现前,阿弥陀佛现前的时候,他内心当中产生强烈归依的心,这个时候跟弥陀感应道交,往生净土。
这个往生的公案,我们来了解一下。就是说,这个僧藏法师他平常的分别自性缘起,他的一个业种子,有持戒修福的种子、也有念佛的种子,这两个种子都有。我们说:这两个种子,都有成就安乐果报的功能。
但是问题是说:他持戒念佛的种子,到底是在人天享受福乐,或者是到极乐世界享受清净的功德庄严?
这个时候,分别爱非爱缘起是一个关键点,这是十二支的缘起。就是你心中无明的浅深,你心中对于整个生命的爱取,你到底是对娑婆世界比较爱取?或者是对极乐世界比较爱取?这爱取的差别,对我们内心的业力,就有主导的功能。
就是说,同样是一种善业,这个善业到底是投生到净土去得果报?或者在人天得果报?这个时候,你心中的爱取,它是居于一个主导的地位了。这个地方就是说随业往生跟随念的差别。
我们一般正常人,他的这个心念,当然是爱着娑婆,所以他最后的善业,就是由这个心念的引导,在三界得果报。
净土宗它临终的时候,重要在正念分明,临终深信、切愿、持佛名号,他临终的时候,心不贪恋、意不颠倒,那个正念力就能够引导这些善业,跟弥陀的功德感应道交。
诸位看《弥陀要解》,蕅益大师讲到净土宗的修学纲要,所谓的净土三资粮,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