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购军械无门之下,而清廷对洋枪的需求量非常多,所以曾国藩首先上书,请求开办军械局,并首先在老巢湖南开办了湖南军械局,用以生产洋枪样炮等。
此外由于清廷已经无法从洋人手中购入洋枪样炮,而之前和春虽然和林哲达成了以战马换购洋枪、火炮的口头协议,但是自从林哲宣布扣留余胜军控制区内的赋税充当军费后,这种交易就是停止了下来。
林哲是期望能够把协防团的规模从现有的万人扩充到三万人甚至更多。
林哲的整个扩军计划,其实核心思路就是把现有的余胜军兵力翻倍。
面对清廷如此反应,林哲惊奇于他们的忍耐力的同时,也是毫不客气的全面接管了余胜军控制区内的军政事务。
除了扩充陆军部队外,林哲还给水师营拔去大量军费,用以招募水兵,添购战舰,有钱的水师营已经向上海造船厂下了订单,以采购三艘四百吨级别的蒸汽暗轮战舰,此外还下单采购多达十二艘的八十吨级内河蒸汽暗轮炮舰。
文庆道:“如今江宁和镇江依旧有大量的贼军,林哲盘踞苏南和浙北,直接对上的是他们,而不是我们。在这些贼军彻底覆灭之前,林哲北上的可能性非常小。”
这些协防团都是林哲准备的炮灰兵力,战斗力虽然不咋地,但是也要拉上战场的,而同时余胜军的正规军和协防团兵力总数都还是太少,外出打仗的时候,广大腹地也需要一定的兵力进行弹压,防止地方土匪、流兵兴风作浪。
为此,林哲以强势手段,在各府开设巡警处衙门,强行把各府县的各种地方武装力量收编为巡警部队,统一编练巡警营。
后李鸿章也是联通其他几位督抚上书,请求开办军械局,这一次清廷为了保障军械局处于自己的控制中,是打算在天津设立一个军械局,也就是天津军械局。
这个过程中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这年头基本上各个县令,知府手中都有数量不等的武装力量,尤其是安徽、浙江、江苏等长期和太平军作战的地区。
“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趁着贼军被林哲击败之前,继续扩大我们的新军规模!”
而得到了上述州县的赋税收入,又是让余胜军的军费富裕了许多,要知道江南本来就赋税重地,当初江苏和浙江两省可是供应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数十万大军,如今这些钱粮都落到了余胜军手中,这钱不多才怪呢。
又利用从和春手中换来,以及自行从北方购入的数百匹优等战马,准备组建第二骑兵团。
面对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清廷没有惧怕过,那是因为他们知道太平天国本质上就是一群流兵,而且还和儒家水火不容,不用清廷自己动手,那些视儒家为生命的汉族团练就会把太平天国给灭了。
面对林哲搞事实上的割据,虽然清廷已经是恨不得把林哲一口吃了,但是依旧不得不继续忍着,林哲的折子被咸丰帝留中不发。
而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地区里除了商贸区外,其他地方余胜军只能算是军事控制,并没有完全插手当地的文官体系。
浙江方面则是控制了湖州府北部的几个县,而嘉兴的话也算是处于余胜军的兵锋之下,林哲已经派人去接受当地的赋税和厘金等。
有了钱第一件事是做什么?自然是扩军了。
但是忍了两年后,林哲已经不准备给他们太多时间了,如今扣留江南赋税和自请督办江南军政事务,摆明了是要割据地方。
这是足以颠覆满清政权的事!
要知道之前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可是有兵数十万,每个月需要耗费无数的军饷、粮草、军械,如今这两股大军相继覆灭后,朝廷自然不用支出海量的军费,从而可以腾出更多的军费用以办新军。
承认林哲割据地方?这是不可能的事。
纵观整个1856年的夏天,林哲都是忙着扩军,整顿内务上,他要积蓄力量发起最后的冲击!
别说打了,石达开甚至还派人到上海秘密求见林哲!
要不然你以为这两年满清为什么忍着林哲,就是因为他们知道林哲不好对付,是比太平天国更大的威胁,如果把他逼反的话咸丰帝这个皇帝也就当不下去了。
前后持续一个多月的交易里头,和春只换到了一千支洋枪和五六门的旧式火炮后就停止了,为此他还付出了高达五百匹战马的代价。这算下来一支滑膛洋枪的价格,包括刺刀,配送的弹药等一套下来高达二十两银子,并不比1856年型小口径米尼步枪便宜。
办新军要钱,清廷虽然还穷的叮当响,江南余胜军控制区的赋税也是被林哲扣留了,但是清廷依旧掌控着全国大部分地区,而在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相继覆灭后,虽然说损失惨重,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清廷也是减轻了极大的负担。
太平天国那边的石达开等人也不傻,自然是知道了林哲和清廷已经分道扬镳,就差直接举起反叛了,这个时候太平军和余胜军打生打死的话,岂不是便宜了清军?
尽管整个收编控制区内其他武装的过程有些曲折,但总算是进展顺利。